将秦瓊和尉遲恭這兩人放在一塊一比高低,未免有些殘酷和不近人情。因為他們都是隋唐演義中有名的英雄好漢,都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鐵血猛将,都是民間傳說中一對永遠不離不棄的門神兄弟。
對于這樣的曆史人物,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比才好呢?
先讓我們從隋唐演義和民間傳說的角度去對比一下二人。
衆所周知,秦瓊是整個隋唐演義的主人公,是整個演義最濃墨重彩的傳奇人物。他是忠誠的化身,是義氣的化身,是勇猛的化身。這種化身還原為立體畫面形象更是十分了得:
“馬踏黃河兩岸,锏打山東九州六府一百單八縣,威震山東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神拳太保金锏大将秦瓊秦叔寶。”
從演義和民間角度看,無疑秦瓊遠比尉遲恭出道更早、起點更高、名氣更大。他參加了幾乎所有的重大戰事,并且每次作戰,都揮動着他那無敵的雙锏,大殺四方,所向批靡。
當然,演義從邏輯上也有些錯位和矛盾。秦瓊在隋唐的英雄好漢排名中與他的名頭極不相稱,隻排了個第13名。但這絲毫并不影響他的英雄好漢形象。總之,在演義中,秦瓊的形象是立體的、臉譜化的,高大上的。
至于尉遲恭,在演義中出現得比較晚,但一出場也是渾身罡氣與霸氣,“面黑如竈君,壯如蠻牛”,極為拉風了得。作為劉武周的先鋒大将,尉遲恭出場便是神一般地兩日連奪兩關十一寨(也有說十四城),殺得對方毫無還手之力。
當然,尉遲恭很快被李世民收服,成為麾下得力大将。
從演義上看,秦瓊畢竟是主人公,從綜合影響力、帶兵打仗能力、建立的功勞,包括個人的武功能力,秦瓊顯然更高一籌。“三鞭換兩锏”,可以說是兩人武力值的基本寫照。秦瓊總體上是強于尉遲恭的。
但演義終究是演義,傳說終歸是傳說。讓我們回歸到正史,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相對客觀地評論一下兩人的功勞。
兩人都為李唐打江山作出傑出貢獻,前期秦瓊戰功赫赫,後期則是尉遲恭功勞更大。
秦瓊加入李世民陣營比尉遲恭要早得多。早在李淵時期,秦瓊即被封為上柱國,可以說李淵對秦瓊非常好。這一點,從史書上記載李淵恨不得将他身上的肉給秦瓊吃便可佐證。在尉遲恭降唐前,秦瓊已為李唐立下了很多戰功,包括擊敗劉武周、平定王世充、掃滅窦建德。甚至收服尉遲恭本人,秦瓊都是立了大功的。後來兩個人都成為李世民麾下的心腹愛将,一起跟随李世民東征西讨,打遍群雄無敵手。隻是李世民登基後,秦瓊後來多病纏身,不再征戰,鮮有戰功。而尉遲恭還經常披挂上陣,不時再建新功。
玄武門之變尉遲恭立下奇功,而秦瓊保持中立,這成為秦瓊功勞弱于尉遲恭的分水嶺。
沒有玄武門之變就沒有李世民的登基。玄武門之變,尉遲恭是10人參加者,親自斬殺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居功第一,無出其右。而秦瓊未參加玄武門之變(盡管《舊唐書》等稱秦瓊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但似有些經不起推敲),換句話說在最關鍵時刻秦瓊沒能頂上。是否參加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極為看重的,也是衡量是否跟他鐵杆一心最重要的試金石。這是秦瓊的一個短闆和軟肋。玄武門之變後,通過給兩個人的封賞也可窺見一斑:尉遲恭“食實封千三百戶”,而秦瓊則是“食實封七百戶”。而在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恭的爵位是低于秦瓊的。
淩煙閣排名是二人所立功勞的基本寫照,總體上來講,尉遲恭的功勞是大于秦瓊的。
24名功臣總體排名或許與民間和傳說有些出入,但應該是相對客觀和公正的。排名與每個人最高職級大緻對應。因為李世民最了解這些人,排名是他欽定的,應該說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再看尉遲恭和秦瓊,一個排名第7,一個排名第24,相差還是很多的。也許有人會說,秦瓊排最後一名,是因為他去世比較早,淩煙閣排名的前幾年,他就已經不在了,這或多或少影響他的排名。但這一理由未免有些牽強。杜如晦在李世民登基後沒幾年就去世了,比秦瓊去世得更早,但杜的排名卻高居第三。
盡管秦瓊的排名與民間盛名并不相稱,似乎也不符合老百姓的期待。 但是,曆史就是曆史。好在秦瓊已是家喻戶曉的門神,這一形象絕對是高大上的。他不僅映現在家家戶戶的大門上 ,更是深入到老百姓的内心之中。僅憑這點,秦瓊的擁趸者,即使秦瓊排名靠後與尉遲恭相差較多,但也應該有所安慰吧,也不應該會有更多的意見吧!
(帥克品讀:堅持原創,堅持客觀,堅持公正。點擊關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