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而端午節和芒種又剛好在一起,因而民間有關芒種和端午的農諺比較多,尤其是在年景預測方面,我們來看看。
1、“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之一,關于其起源,不少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誕生。其實在屈原之前,端午就已出現,而它的起源可追溯于上古先民對青龍七宿的崇拜。
在民間看來,青龍七宿和四季交替以及萬物生長有決定性聯系,春季來臨時青龍七宿就會在東方一帶擡頭,也就是“二月二,龍擡頭”。夏季時則會在南方騰飛,秋天時則在西方隐退,冬天時則在北方沉睡。
因夏至時青龍七宿“飛龍在天”,身處在天空中的最高位置,因而這一天古人也會對其祭祀,希望其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到了後來,端午從夏至節氣中分離,成為獨立的節日,但人們依舊将其當成青龍七宿的節日,因而它也被稱之為“龍日節”,賽龍舟、吃粽子、祭龍王的習俗也就此誕生。
至于芒種,通常為每年的6月5-6日之間,不過它所對應的農曆日子并不固定,有些年份在農曆四月,有些是在農曆五月。
一旦芒種節氣在農曆四月,那必然會在端午前;如果芒種處于農曆五月,有可能和端午重疊,也可能在端午後。
今年的芒種為陽曆6月6日,對應的是農曆五月初八,顯然在端午節後。不過去年芒種為6月5日,農曆的四月廿五,在端午之前。
為何說,“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之說呢?
衆所周知,芒種是反映農作物耕作的節氣,此時雨量充沛,且氣溫升高,正是小麥收割、水稻、玉米、大豆播種的時候,因而“又忙又種”。古人發現,如果芒種在端午節前,那将對年景不利,作物難以迎來豐收,為何這麼說呢?
其實,芒種後南方就會進入梅雨季節,如果梅雨效應強,持續一個月陰雨天氣,那對農業來說不是好現象,不管是莊稼收割還是播種都會受其影響。
而芒種在端午之前,那就意味着節氣提前到來,此時氣候開始變化,空氣對流增強,以至于該熱不熱,農作物籽粒很難飽滿,不利于莊稼豐收。
而一旦麥收前提前降雨,那小麥無法正常收割,麥粒很容易倒伏、黴變,小麥售價隻會更低。夏收後又要進入緊張的秋作物播種季節,如果種植水稻還不受什麼影響,但雨季種植花生、大豆、玉米十分困難,其播種期恐怕要推遲,不利于秋收作物的豐收。
2、“芒種端午後,處處有酒肉”從上一句俗語可見,今年的芒種在端午之後,民間看來這是正常的農業氣象變化,農民不需要趕着收割小麥,也不用擔心雨季提前來襲,有足夠的時間将小麥收回家,再将新一季作物播種下去。
而芒種在端午後,也意味着小麥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其麥粒會更加飽滿,因而畝産量也會更高,還不用擔心黴變的風險,這就有了“處處有酒肉”的說法。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有“芒種端午後,遍地添新墳”的說法。其理由是端午真正的日子為午月午日,為陽極之時。
後來人們将其定為五月初五後,因農曆算法的變化,端午并非都會在午月。而午月出現在芒種到小暑之間,今年端午為巳月,且是“窮日”,還是巳月的“破日”。
這就表明龍的生日提前一個月,且沒有午火,“龍氣”不旺,等于青龍七宿沒有真正過生日,龍王會發怒,進而會降下大水,不利于農耕,這才有了“遍地有新墳” 的說法。
3、“端午不過午,遍地吃白土”
午月為幹支曆月份,以節氣劃分,芒種後小暑前正是午月,而因其屬馬相,也被稱之為馬月。今年端午在芒種之前,古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會出現反常氣候,以至于收成不好,百姓們隻能吃觀音土充饑。
4、“不怕端午節的鬼,就怕芒種說走水”端午最早是為了除病邪而設立的節日,而瘟疫在古人眼裡其實是“惡鬼”危害人間,人們為了和惡鬼鬥争,會在門前懸挂艾草、菖蒲等,為的就是将“惡鬼”驅逐。
人們不怕端午節的“鬼”,為何害怕芒種“走水”呢?其實,古人在名諱上比較忌諱,“走水”其實是救火之意,但怕冒犯“火神”才稱為走水。
芒種之時,正是麥收的時節,此時如果失火顯然不是好事,大家要做好防火工作,避免火災出現,這樣莊稼才能順利豐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