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枕淮河水,南依大别山,一片片油茶園沿着丘陵起伏,滿眼翠綠。
位于大别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南省光山縣,是中央辦公廳定點扶貧縣。近年來,光山縣把發展油茶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帶動近30萬農民增收緻富。
2019年9月17日,來到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同正在勞作的村民和管理人員交流。
2019年9月17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來到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察看當地産業脫貧工作成效。冒着小雨走進萬畝油茶園,同正在勞作的村民們親切交流。強調,種油茶綠色環保,一畝百斤油,這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态良好的一條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
牢記囑托,光山縣大力發展油茶産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态建設。“好路子”越走越寬,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光山縣的地形以丘崗和淺山區居多,适宜種植油茶樹。過去很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上萬畝丘崗地不是種植效益不高,就是被荒棄。
光山縣往年的荒山秃嶺,如今已郁郁蔥蔥,油茶樹随着山勢連綿起伏。
近年來,在退耕還林政策的支持下,光山縣開始大力發展油茶産業,很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曾經裸露的黃土地,披上了一望無際的油茶“綠”。
去年到光山縣考察調研時強調,利用荒山推廣油茶種植,既促進了群衆就近就業,帶動了群衆脫貧緻富,又改善了生态環境,一舉多得。
的話讓鄉親們倍感振奮,種植油茶樹的熱情更高了。
7月初,光山縣新天地生态林茶專業合作社裡,十多位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人,正在苗圃花卉園裡除草。
如今,光山縣已種植油茶22.7萬畝,油茶、茶葉、花木、雜果主要林地面積達66.5萬畝,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45.85%,優良的水生态成就了“光山藍”和長壽之鄉的美名。
小小的油茶果,可謂全身都是“寶”。油茶籽壓榨出的茶油,作為高品質食用油走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初榨之後,茶籽餅粕可應用于農藥、醫藥、日化等行業;提取完茶皂素的茶粕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及飼料;油茶基地可開發鄉村旅遊,發揮生态的經濟效益。
在光山縣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推廣新技術,發展深加工,把油茶業做優做大。
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一油茶基地,工作人員在分揀油茶果。
村民陳世法是第一批回家鄉創業的,他承包了近3萬畝荒山荒坡,發展油茶産業,打造司馬光油茶園。如今,司馬光油茶園油茶種植面積達到2.7萬畝,覆蓋了6個村41個村民組,年産值近億元,帶動就業2000多人,幫扶1831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800元。
“進油茶園幹活,在家門口掙錢,還能照顧家。以前是貧困戶,生活不好,現在的生活天天像過年,頓頓能吃肉。”72歲的陳文珍和老伴兒都是司馬光油茶園的老員工。來考察時,她這樣向彙報。聽後,連聲說好。
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遊客與油茶花合影。
油茶産業還推動了鄉村旅遊業發展,帶動全縣3000多人增收,讓山區農民吃上了“生态旅遊飯”。僅去年國慶假期,到司馬光油茶園觀光的遊客就達3.72萬人。
守着“金銀山”,種上“搖錢樹”。光山縣2019年退出了貧困縣序列,摘了貧困的帽子。
走在司馬光油茶園智慧産業園内,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茶油清香。
今年1月12日,茶園第一條油茶籽綜合深加工生産線正式投産,結束了此前完全依賴省外企業加工的局面,生産出的茶油通過線上線下售往全國各地,光山油茶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智慧産業園項目全面建成後,将年加工3萬噸茶籽并進行茶皂素研發,帶動周邊種植、采摘、運輸等産業發展。
3月27日,工作人員在河南省光山縣一家油茶加工企業的灌裝車間作業。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的諄諄話語,光山縣幹部群衆始終牢記在心。強調,要把農民組織起來,面向市場,推廣“公司 農戶”模式,建立利益聯動機制,讓各方共同受益。
“我們牢記的囑托,新拓展了2000餘畝茶基地。”司馬光油茶園創辦人陳世法說,“下一步,我們将不斷探索具有信陽特色的油茶産業發展模式,依托産業深度開發,推動油茶園往‘農遊一體化’方向發展,實現産業融合增效,讓鄉親們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
在信陽市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務工農民查看油茶果生長狀況。
“一壺油、一畝茶、一塘魚、一群鴨”,光山縣因地制宜制定方案,推動特色産業全面發展。
光山縣栽種的油茶樹大多五年挂果,但盛果期長達80年。打通産業鍊後,希望之花将在四季常青的油茶樹上綻放,結出幸福的果實。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 在光山考察時的铿锵話語,激勵着光山縣人民繼續奮鬥。光山縣的貧困帽子摘了,但攻堅精神決不放松。
監制丨王姗姗 張鷗
制片人丨興來 吳璇
主編丨甯黎黎
編輯丨張亞楠
記者丨田萌 肖烨
視覺丨楊麗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