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編輯 沈晶晶
輕巧,柔軟,最重要的是暖和,作為湖州人,過冬怎麼能少了蠶絲棉襖呢!小時候,沒有羽絨服,沒有羊絨外套,全靠絲棉棉襖、棉褲走天下。在大人眼裡,棉襖的顔色那自然是越鮮豔越喜慶越好,羊毛衫裡半露出一截大紅色的領子。小夥伴倒是誰也不能笑話誰。
小時候人手一條的蠶絲紅棉襖。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年的新蠶産出蠶繭,挑挑揀揀,品相好的繭子賣給收購站,品相差賣不出好價錢的便留下做棉襖、棉被。
收蠶繭
挑揀蠶繭
蠶繭泡入水裡,等吸足了水分,阿姨大嬸們便開始拉棉兜了。拉棉兜是一件體力活,拉一斤棉兜往往要花費蠶農大半天的時間。
做棉兜。圖片來源于網絡
棉兜在通風處晾幹。圖片來源于網絡
做一條棉襖用幾個棉兜都要一一算好,拉開棉兜,鋪平整,再将棉襖套子翻過來。一針一線縫好,暖融融的棉襖好啦,絕對是過冬避寒小能手。過了冬,針線拆掉,絲棉曬幹收起等明年加幾張新棉兜,做成新襖,過上下一個熱乎乎的冬天。
那時過冬,家家戶戶拉棉兜做棉襖和蠶絲被。
湖州素以絲綢之府為名,“無不桑之地,無不蠶之家”,一部湖州史,半部連着絲。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蠶絲式微,“滿村缫車今不見,繭倉庫裡空悠悠”,許多百年老廠、百年品牌也已不複存在了,絲棉襖也成了老物件。
而湖州絲綢小鎮的興起,振興曙光初現。今天再看,養蠶、收繭、缫絲、制綢,一道道過程,一個個細節,訴說着舊時記憶,一頭牽着期待,一頭連着的是鄉愁。
據德清新聞網、長興新聞網等整合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