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裡仁第十九篇解析

論語裡仁第十九篇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5 12:20:51

4.19.[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非要)遠行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向。”

論語裡仁第十九篇解析(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1

[注釋]

①遊:指遊學、到外地做官、外出經商等活動。

②方:确定的去向。

[解讀與點評]

“遊必有方”的意思是“出門遠行要有确定的去向”,言外之意是說這樣才能在可能需要時比較容易找到。“方”本身并沒有“安頓好父母再走”的意思,即使“遊必有方”這句話也沒有“安頓好父母再走”的意思,一個“方”字怎麼能解釋出這個意思呢?有版本這樣解釋,純粹是無中生有。當然,不論古今,子女在父母年紀大時出門遠行,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安頓好父母,這一條是勿庸置疑的。

“父母在,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于“孝”道的具體内容之一。中國曆史上都用這個原則來約束子女為其父母盡孝。

古時交通不便,音訊難通,那時遠遊在外,少說也是一年半載,萬一父母急病或緊迫有事,難以召回,往往誤了大事,甚至有錯過了給父母送終的遺憾。所以,在當時來說,“父母在,不遠遊”并不是無稽之談,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時時不忘孝敬父母的義務,在安排自己的活動時要想一想家裡老人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調整和安排。

《韓詩外傳》(九)記錄了這樣的事:“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臯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孔子辟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臯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于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孔子與弟子走在路上,聽到哭聲特别哀傷。孔子說:‘快往前趕車,前面有賢人。’趕到跟前,原來是臯魚。臯魚穿着粗布衣服抱着鐮刀,在道旁哭呢。孔子下車同他說話:‘您沒有喪事,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傷啊?’臯魚說:‘我有三個過失啊:年輕時我為了學習,到各國遊曆而把孝敬雙親的事放在了後面,這是第一個過失;為了使我的志向高尚,斷絕了服侍國君做官的念頭,這是第二個過失;與朋友交情深厚,卻因為小事與他斷絕了交往,這是第三個過失。大樹想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地刮,兒子想盡贍養的職責可是雙親沒等我盡孝就死了。過去的追不回來了,是時間啊;離開的人不能再見到了,這是父母雙親啊。讓我從此離開人間吧。’站立着餓死了。孔子說:‘弟子們請以此為誡,這是值得記住的教訓。’就這樣孔子有十分之三的門徒辭别老師回家歸養雙親。”)

然而今天,“天涯若比鄰”,從南疆到北國飛機可于當天一個來回,手機電話,特别是網絡視頻溝通非常容易,“不遠遊”的要求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但養老送終、“遊必有方”還是應該考慮的。

成語“遊必有方”出自本章。

文/陳廣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