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10月25日,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了。提到重陽節,大家就會想到登高、飲菊花酒,或者是把它和老人聯系起來。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重陽佳節的習俗是從哪來的呢?
圖源 視覺中國
說到重陽節的來曆,就不得不提一下這個特殊的日期了——九月初九。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博士生梁博宇介紹,在上古典籍《周易》中,用數字“六”來表示陰,“九”來表示陽。所以,九月初九這天是兩個“陽”相遇相重,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因此得名“重陽”。
那麼,九月九日如何成為了一個節日呢?梁博宇博士告訴記者,一種說法是,重陽節的風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距今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當時齊國的國君齊景公在九月初九這天帶人登上高處,陣陣秋風吹來,齊景公感到心曠神怡,格外舒暢。這件事傳開後,九月九日登高就成了一種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南朝文學家吳均的《續齊諧記》。這部著作記載,東漢時期,《易》學大師費長房有一個叫桓景的徒弟。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那天你家中有災,要趕緊用香囊裝滿茱萸,系在手臂上,登到高處飲菊花酒,才能消除災禍。”桓景趕緊回家告知家人,一家人按照費長房的指點登山避難。晚上回來一看,家裡的雞、狗、牛、羊都死了。就這樣,九月九日登高消災,成了人們公認的習俗。
那麼,重陽節又為何跟老年人産生了關系呢?“這是因為,九是十以下最大的數,又諧音‘久’,‘九九’也因而有着‘久久’的意思。”梁博士說。雖然重陽節在最初并不是什麼老人節,但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人們漸漸地賦予了它這樣的意義,這也是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傳統美德的一種體現。
近年來,重陽節作為與老人相關的意義越發得到重視。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些地方開始把農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我國政府正式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重陽節作為“老人節”的含義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碧瑩
校對 丁皓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