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華多彩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工業園區毗鄰皆是,而商業街商業城更是百家争鳴,萬花齊放,真正支撐和運作的不是政府而是企業,企業的工人就是發展中的血液,在企業主拿走大部分剩餘價值以後,一部分給了本地的城市建設,更讓本地人坐收漁利,産生了衆多的土豪老闆。
如今,随着城市定位的不斷改變,房地産金融占了半壁江山,最後卻發現城市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少了,随着疫情将近兩年的折騰,更是改變了部分人們的認知,不再去一線城市晃蕩,留在家裡附近邊工作邊看着父母孩子,這時企業才發現以前門口排隊應聘的工人不見了,怎樣都找不到工人,年輕一點的更少,有的企業介紹一個工人給2000大洋,就是要求做滿三個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衆多的工廠紅利了多少勞務市場,91年在深圳開始的三和人才市場,輝煌是從業人員達到了2千人員,涵蓋了深圳所有區街道,從普工到獵頭,培訓到文憑函授,對接政府活動和學校實習,還有許多實業廠,最後留下來的隻是自媒體上的三和大神日記,而随着龍觀和龍崗市場撤退,隻留下了派遣中介,其他的都沒有了,企業還在,人才市場不在了,一直信佛儒家弟子的創始人也沒有回天之力,其他人才市場也隻是在苦苦挂着。
靠着路邊抓單,車站撿漏的小的中介公司随着大公司的倒閉也交不起租金而轉行,這單生意就給了單車拉客和出租司機兼職了,随便一個給力勞務派遣公司都有錢領,而這些都是第一次來城市沒有熟人的英雄兒女。
如今的人才市場是一個技術工人都招不到,企業交了年費出攤招聘,坐在哪裡一個上午不開張,連問的都沒有,找工作不要費用加起來沒有招工的人多,工人到底去了哪裡,筆者多次思考發現有幾個原因; 首先,人口紅利階段逐漸消失了。70後都到來退休年齡了,70 80 是人口最多的兩個時期,他們的光榮任務完成了,孩子都成家了,不需要那麼辛苦了,回家給孩子帶帶孩子,享受一下快樂,更要照看父母,不會出來了。其次就是這批人的孩子都生活在相對有點錢的家庭,父母都會讓孩子讀個技校高職的,大學的也更多,不再走普工路線,最後就是家裡就一個孩子的00後們,壓根就不想出來工作,在家裡玩着,家裡也是想着一個人不工作也不會怎樣就這樣晃蕩着。
相對于在城市的80 90 他們真正才是普工的主力軍,他們不斷地尋找變換着工廠,最大可能的發掘自己的能量,這個時間需要改變的就是企業了,企業如果不改變,就真的找不到工人上流水線了,什麼吃飯自己掏錢,什麼機器人代替工人都是扯淡,不現實。
企業人性化管理會給人員流動打上預防針,現在的年輕人本着家裡不缺少錢,就是為了實踐社會出來做工,如果企業還是40年前那樣對工人打罵,不給出廠門,超時加班等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工人已經不再是低人一等,随着工會和勞動熱線以及勞動法健全,克扣工資變相處罰已經不存在了,政府要的是和諧建設,更多的是對外來工的關懷和照顧。
企業調整員工福利待遇是長期穩定的良藥,當一線城市的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作不足以租房和吃飯,那就失去了做工的意義,工資福利也要和物件和生活水平相符合,生存最重要,人們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生存需要,什麼企業文化都是空的,高的薪資才是王道。
企業守法經營是長久之計,安全消防合法用工,不給買保險,通過派遣規避社保都是鑽空子,這樣的企業肥了中介,苦了員工,而其他海關稅務也要嚴查,最後一個企業的硬件設施,住宿用餐文娛活動也要滿足工人的基本要求,大澡堂子時代已經結束,沒有網絡的日子也過去了,連個飯後散步的場地都沒有那還叫什麼工廠。
疫情最終會過去,正常的日子終究會來臨,希望各企業在政府的指導下逐步提高薪資待遇,不要拿着政府的指導最低工資當令箭,企業靠的是永續經營,不是賭一把收手,工人還是會有的,留不住的是人心,房地産會給地方帶來稅收和地表效應,沒有企業從業人員的血液也隻是空城,看看近年來的購物中心還有多少店面,繁華過後一地雞毛,一線城市不隻有GDP,不隻有高樓大廈,還要有流動的血液,需要建設者和消費者,城市最終會給人們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