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書籍。最早的家譜為古代氏族時期的口述家譜,在當時有着“瞽蒙主誦詩,并誦世系”之說。家譜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親疏,凝聚族群,優化生育。就是所謂的“親親以相及”。
此後,家譜的功能就一直存在着“别”和“離”。但随着時代的推移,社會制度的不同,家譜的功能也在逐漸的發生變化。
周代,是宗法制度形成的時期,“族”本來隻是有血緣關系的群體,并沒有尊卑主從之别,但進入到社會的階層之中,便有了“宗”。也就是在親族之中奉一人為主,主者為尊并享有特權,其死後則由宗子繼承。家譜“别親疏、明統系”的作用完全體現在了階級尊卑之中。
周代的家譜,是屬于以周天子為首的周室宗族,周代家譜所明的統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統系;所辨的親疏,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周代的家譜,完全是為了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代王朝統治。
兩漢時期,世族地主占領重要地位,從而出現“命官以賢,诏爵以功”的現象,君王統治和宗族統治開始出現分離現象,兩漢的家譜是為恢複、複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政治興起,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官之選舉,必有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家譜成為政府選官、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并且由于家譜對于人們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社交圈有着巨大的影響,所以家譜造假的現象也開始發生。
宋朝以後,家譜逐漸開始平民化,家譜也逐漸喪失以往的政治能力,家譜的内容也開始廣泛豐富起來了。
從曆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别的。
家譜
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家,謂一門之内。”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于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
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等。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如世本十五篇。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并墓記”。隋之後,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等。
按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雙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那麼“家譜”一名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後來,絕大多數是凡同一區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後裔的共同譜牒統稱為家譜。
族譜
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别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是“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衆。族衆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辟的族體。
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隻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于宗譜也區别于家譜。
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說文》釋:“尊祖廟也。”漢賈誼曰:“流派所出為宗。”又《禮喪服小記》釋:“别子為祖,繼别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後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其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于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隻記其一支均不為宗譜。宗譜必須包含所有的分支,其中的一些分支可能就會包含一些族譜。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