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社會保險大家都知道繳費基數越高,繳納的錢數就越多,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繳費基數是如何影響我們養老金待遇的。其實大家希望了解的是:是不是繳費基數越高越劃算呢?這實際上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讓暖心人社帶大家分析一下。
社保繳費基數的統一社保繳費基數是我們社保繳費的基礎之一,一般是按照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核定上下限。社保繳費基數的上下限一般是60%~300%的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其實,很多人以為社平工資隻有一個,實際上社平工資的口徑有很多。
過去的時候,社會平均工資一般分為城鎮非私營單位社平工資和私營單位社會平均工資;另外,還可以從在崗職工和就業職工兩個維度來區分。有的地區使用的是地級市的社平工資,有的則使用省級社平工資。總之,還是比較亂的。
2019年5月起,全國統一使用各省市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作為該地的社平繳費基數上下限核定标準。為了保障大家退休待遇的不吃虧,國家會制定過渡性方案,保障退休待遇平穩過渡。不過,現在還沒有出台。
社保繳費基數在退休方面的作用按照養老金計算公式,我們的退休待遇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基礎養老金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退休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也就是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
首先說一下繳費指數。繳費指數,實際上是等于當年的每月繳費基數之和÷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如果說我們按照60%基數(3000元)繳費半年,合計1.8萬元,由于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是6萬元,當年的繳費指數實際上就是0.3。
平均繳費指數,實際上就是所有繳費時間的平均值。有的地區沒有視同繳費指數的,隻計算實際繳費時間。
第二是繳費年限。繳費年限包括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是具體到每一個月的。繳費年限越長、退休待遇越高。
最後是社會平均工資。實際上,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很關鍵。相同繳費指數和繳費年限的情況下,越發達的地區退休社會平均工資越高,計算出來的基礎養老金越高。我國存在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政策,隻要在退休前在當地養老保險交費滿10年就可以。
比如說在某欠發達的地區按照3000元繳費基數繳納社保滿一年,3000元是當地最低繳費基數了,當年的繳費指數就是0.6。如果在當地辦理退休,未來可以領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退休時是1萬元,每月隻能領取80元的基礎養老金。
可是,如果轉移到北京呢?假設北京工資是當地工資的兩倍,由于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不會設立最低線,可以計算出轉移到北京後,在北京的繳費指數隻有0.3,這樣退休可以領取0.65%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北京的退休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是2萬元,基礎養老金實際上可以領取130元每月。
也就是說,3000元60%基數繳納社保,如果轉移到北京産生的養老金待遇,甚至超過了當年在當地按照5000元繳費基數繳納社保産生的養老金。
所以,盡管我們可能在同一個地方繳納的保險,但是如果在不同的地方辦理退休相應的養老金也是不一樣的。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确定的計發月數。
個人賬戶養老金實際上是相當公平的,不會出現因為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而導緻差别的情況了。
個人賬戶的餘額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劃入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繳納社保的話,每月進入個人賬戶的錢數都是按照我們繳費基數的8%計算。這樣繳費基數高低就非常關鍵。5000元繳費基數繳費,進入個人賬戶是每月400元,3000元基數隻是240元。
影響個人賬戶養老金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個人賬戶記賬利率。2016年開始由國家統一公布,各省市全部實行統一的标準。2016年是8.31%,2017年是7.12%,2018年是8.29%,2019年是7.61%。這樣高的記賬利率遠遠超過我們投資理财了,還是相當劃算的。
無論是養老保險關系怎麼轉移,我們個人賬戶轉移的錢數都是完全一緻的,因此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時也會不論在什麼地方都一樣高低。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出一種規律,那就是繳費時間越早越劃算,畢竟個人賬戶記賬利率高達7%~8%,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高達8%~10%以上,我們自己攢錢理财能漲這麼快嗎?
結論繳費基數确實是影響養老金高低的一項重要因素,通常來講也是繳費基數越高,退休待遇越高。但是也有一些特例情況,我們可以讓養老金更高、更劃算。如果有條件,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