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8 06:01:05

天氣冷了,客家人的一種取暖工具——火籠,你用過嗎?印象中,每到霜降初曉,寒氣來襲,客家山區的老人們、婦女們就開始與火籠度過焦孟倆不相離的日子。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1

冷空氣持續來襲,在農村客家一些鄉村裡頭,老人會拿出禦寒取暖的工具——火籠來取暖。相比如今的電熱爐、暖氣機等取暖工具,對客家人而言,冬天使用火籠來取暖則是另一種回味。現在已經基本被電暖器取代了。

火籠是過去甯化客家人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有的冬季取暖之物,也算是“固定資産”了。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2

據說,利用火籠取暖在客家地區有着一千多年的曆史。古人在不少詩歌裡記載了這個東西,如梁蕭正德《詠竹火籠》、沈約的《詠竹火籠》等,其中,北朝時期謝怠的《詠竹火籠詩》最為有名。這首詩裡寫道:“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體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修且綠。暫承君玉指,請謝陽春旭。”這些正是火籠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佐證。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3

客家火籠,在科技高速發展以前一直是客家人倍受歡迎的冬天必需品之一。如今,這個逐漸消失在客家人視野的取暖工具,再尋找它似乎不是那麼容易了。隻有在一些偏遠的山區仍舊有那麼幾個老人使用着。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4

火籠由細細光滑的竹篾編織而成,高約33厘米、徑約16厘米左右,底下還裝有一個篾制的底座。火籠的中間套有一個用土鑄的盆子或者鐵盆,叫“火缽”,“火缽”是用來盛草、木灰和被客家人稱之為“火屎”的木炭;火籠都裝有易于用雙手背着的“火籠耳”,那是用稍厚的竹片彎壓而成,如同拱門一般的提手,側邊還放着一個火鉗,是用來撥弄“火缽”裡面灰炭。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5

因為客家人大多靠山居住,以木柴為主要燃燒物,所以燃燒後的木炭垂手可得。每當寒風冬至時,客家老人就從床底拿出火籠,取出火缽,做飯的時侯,用火鉗從竈堂取出紅紅的木炭放進火缽,而一般來說,家人都會在竈台旁邊準備一個壇子,用來收集平時做飯未燃燒完的木炭,以便用來添加火缽裡木炭被燃燒到一定程度後持續保暖。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6

客家火籠體積較小,所以多數是人手一個。在過去,客家人有穿長衫的習俗,而客家女多是以系圍裙為傳統,所以習慣将火籠挂在長衫内或圍裙中烘烤,因為熱氣不易揮發,就如同加了件棉襖一樣暖和。而客家人在臨睡前,會将火籠用一塊布包裹起來放置被窩中,作睡前“暖床”之用,睡時再将火籠從被窩裡提出去。火籠還可用作烘烤小孩衣服、尿布等應急之物。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7

“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過去客家地區婚嫁時,火籠還是重要的嫁妝,意喻夫妻永遠年輕、恩愛。婚嫁前,父母要買最大最好的火籠,還要雙數。出嫁那天,添上紅炭,再貼上喜字,女方拎着出門。到了婚嫁半路,新娘會把炭火倒出部分,再把剩下“火種”帶到夫家,這寓意延續香火。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8

再一種是用陶土燒制成有提手的陶砵叫石火籠,又叫石垵。也有較講究的人會用布片沾滿米湯裱糊在石火籠的表面和提手上,經曬幹後再裱糊一層毛邊紙,這樣既能保溫又能防燙手,還美觀牢固。缺點就是容易打破。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9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10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甯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11

這是取暖神器,小時候冬天放學回家,就會找到奶奶用她的取暖壺取暖,相當的幸福!!!

簡陋的火籠雖然比不上現代的暖風機、空調等家電,卻幫助客家人走過一段漫長的冬日。再重憶,或許不能如鳳凰涅槃重生,隻是那撫摸過火籠的滄桑的手中,火籠上的竹篾有多光滑,流淌的客家人故事就有多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