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未來的機器人小故事

未來的機器人小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3:12:49

未來的機器人小故事?2020-08-26 14:11:29 來源:成都日報今年是“機器人”的英文“Robot”發明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凱佩克在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将捷克語“Robota”(意為奴隸)派生為“Robot”,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被視作“機器人”一詞的起源,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未來的機器人小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未來的機器人小故事(從機器人的故事看未來)1

未來的機器人小故事

2020-08-26 14:11:29 來源:成都日報

今年是“機器人”的英文“Robot”發明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凱佩克在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将捷克語“Robota”(意為奴隸)派生為“Robot”,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被視作“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機器人等于奴隸嗎?

機器人等于奴隸嗎?這似乎是科幻小說的永恒主題。從阿西莫夫《我,機器人》到劉宇昆的《天堂戰争》,以及科幻世界雜志近幾年出版的《副本》《陶偶》《量子竊賊》《時砂之王》《廢園天使》等科幻作品,都對這個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讨。

上世紀40年代,阿西莫夫在其短篇作品《轉圈圈》中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為後世的機器人思想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被稱作“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他的三定律規定如下: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将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沖突時例外。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通過以上定律,阿西莫夫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是的,機器人是人類的奴隸。

在阿西莫夫的時代,這是最符合世人理念的答案。于是,相當長的時間裡,阿西莫夫的三條定律都被當作機器人相關的準則。但随着時代變化,人們開始研究其中存在的漏洞,乃至于如果有機器人因某些原因不再遵守這三定律,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它們會反過來試圖毀滅人類嗎?電影《終結者》或許就是這類思想給出的可能答案之一。

機器人會無限接近于人嗎?

近年來,人工智能題材的科幻作品已經開拓出與以往不同的走向。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會思考的機器,而是具備人性的人類翻版。電影《機器人總動員》《我,機器人》都是以此為中心,創作出的有溫度的作品。

美國作家伊恩·特裡吉利斯的《煉金術戰争》系列亦是如此。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一個主題:人工智能發展到極限,一定會無限接近于人。到最後,我們一定會把它們做成我們自己的樣子。它們,也一定會變成我們的樣子。

一個機器人,在一個複雜的架空世界中努力尋找和平與愛,它不願永遠臣服于人類,僅僅作為一個工具。它在自由意志的引導下奮力反抗,一台冰冷的機器似乎在萬千冷漠世界中尋找僅有的一點人性光輝。就如特裡吉利斯自己所說:它們或許就是人類的一面鏡子。

《煉金術戰争》設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海上馬車夫”荷蘭是那個世界的霸主——這是曆史事實。作家加入了自己的創造:荷蘭人戰無不勝的關鍵,在于他們擁有機械人。由此,作家一舉将真實曆史變化為另類曆史,綻放出想象的奇異光華。(機械人,而非機器人。作者以此強調它們不同于讀者習見習聞的機器人。它也是該系列第一部的書名。)

這是充滿科學思維和冒險精神的黃金年代。但書中的人們被自己的成就沖昏了頭。在他們眼中,機械人就是鋼鐵澆鑄出來的奴隸,與機器無異。他們造出了能與自己平起平坐的智慧個體,卻對此視而不見。這群人注定成為最大的輸家。作品的第二部名為《崛起》,講的正是機械人對人類的傲慢和逃避做出反抗,逼迫人類正視他們的造物。

但人類也并非全然視而不見。少數人意識到了一點:機械人并非全然恭順,馴服的表面行為之下,潛藏着一顆“反心”。

荷蘭以機械人為利器,被它威脅的敵國幾乎沒有逃脫覆亡命運的可能。它們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機械人發展出自主意識,不再充當荷蘭人的工具。經過一次又一次挫敗,在絕境中反複實驗後,敵國解開了機械人智慧來源的秘密,荷蘭帝國也因此走上了滅亡之路。

不管你有多強大,一旦自滿,固步自封,就會被積極思考、保持敏銳的對手打敗。在作品中,被打敗的是荷蘭帝國。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當然是同樣的道理。

人類會被機器人打敗嗎?

這個道理,也适用于我們個體的集合:人類。如果人類滿足于現狀,止步不前,總有一天,會被對手擊敗。這個對手,可能是大自然,可能是外星人,也可能是機器人。

圍棋比賽中大敗人類棋手的AlphaGo,大家管它叫阿法狗,把它當成寵物似的小玩意兒。但說不定哪一天,它給咱們來一句“阿法不是狗!機器人不為奴!”——冷汗啊。《煉金術戰争》現實版。這可能嗎?機器人會發展出自由意志嗎?在今天,以及可見的未來,這隻是科幻作家的想象。但想象常會變成現實。比如現代科幻的奠基者之一,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其想象簡直是未來科技的預告:《海底兩萬裡》中的潛水艇、《征服者羅比爾》的海陸空三用船、《從地球到月球》的登月飛船,等等。

與凡爾納不同,生于現代的伊恩·特裡吉利斯将他的故事設定在過去。但書中戰争型機械人、仆從型機械人、擰頸衛士等令人生畏的角色,離我們的現實隻差一步。

可怕,太可怕了。所以,咱們不要開發機器人了,不要任何科技玩意兒。唉,這樣理解是不對的。我們在上文說道,不能自滿自大,固步自封。怎麼,讀了文章,來了個大步後退。不要科技,大家退回原始社會,不,幹脆退回樹上!一是不可能。二是沒志氣。

人類如何與高智能AI和平共處?

人類從茹毛飲血發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上進、求索。掐掉這股勁頭無異于自我閹割。人工智能既是科技前沿,又是對人類自身的深層次探索。既然無法回頭,那就努力向前吧。我們的社會早晚會迎來革命性改變,擁抱變化,是未來唯一的出路。人類應該有這個志氣。

其實,革命性的進步已經悄然發生。現在的機器人無論從設計、功能,乃至其治理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發爆發以來,新加坡的大狗機器人“BIGDOG”在各大媒體亮相。雖然它們并不會傷害人類,但不戴口罩上街的人撞上它們,也會吓得拔腿就跑,并記住出門戴口罩防身。

這樣的成果,得益于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在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也成為了教育領域的新興優勢學科。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專業。新一代進入科學領域的年輕人,會将AI智能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同時,他們也将直面無數科幻小說家不斷探讨的問題:人類該如何與高智能AI和平共處?

作為科幻科普工作者,我們希望借由科幻小說這樣一個載體,讓更多青少年喜歡科幻,熱愛科學,在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中盡一分力,發光發熱,以科學之實創未來之輝煌。

編輯:遲語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