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中,為賺取盧俊義上山為寇,吳用設下重重圈套,其中最不要臉的一招,是把一首藏頭反詩栽到盧俊義頭上——“蘆花叢裡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
四句詩,每句第一字,組成“盧俊義反”。
這首藏頭詩,在小說中總共出現三次:
第一次是在盧宅,扮成算命先生的吳用吓唬盧俊義将有血光之災,說破解辦法是外出躲避,并口述四句詩讓盧員外寫在牆壁上,日後定會應驗;
第二次,是盧俊義到了梁山之下,為衆好漢圍堵,水泊中劃船而出的阮小二唱出四句詩;
第三次,是在盧俊義被留梁山,吳用打發李固下山時,對這個與盧夫人有私情的管家說盧俊義早有反心,家裡牆上題有藏頭反詩。
反詩三次出現,其内容前兩次完全一樣,最後一次的後兩句卻做了改動,成了——“蘆花叢裡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
有人說,盧俊義藏頭反詩前後不一,是因小說在流傳過程中出現錯訛,甚至有人說這是作者施耐庵筆誤所緻。
這怎麼可能!
我認為,反詩前後不一,不光不是筆誤或誤傳所緻,反而是作者故意為之,因為反詩每次出現都有其特定意義,内容不同,作用也不同,這正是吳用賺取盧俊義陰謀中設定好的環節。
下面,通過解答有關藏頭詩的三個疑問,看看其間的機巧。
一、藏頭詩内容有何不同?
兩首藏頭詩,前兩句都一樣:“蘆花叢裡一扁舟,俊傑俄從此地遊。”差别在後兩句,第一首是“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第二首改成“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
很明顯,第一首的後兩句,是順着吳用忽悠盧俊義将遭血光之災說的,讓他“反躬逃難”;而第二首直接說有人提劍造反,要“斬逆臣頭”。
二、修改内容是因為什麼?
吳用為何改後兩句詩?原因很簡單:讀詩或聽詩的人不同。第一首反詩,共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吳用說給盧俊義,第二次是阮小二唱給盧俊義,對象都是盧俊義;第二首反詩,則是吳用說給管家李固聽的。
三、對象不同為何得改内容?
說給不同的人聽,為什麼内容得改?原因也簡單:給盧俊義聽的詩是要騙他自行前往梁山,自然不能有明顯的造反意思——以盧俊義的脾氣,聽到“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肯定當場就炸了,說不定一家夥把吳用給削了;而吳用說給李固聽的詩,就是明示盧俊義已造反,你趕緊回去向官府告發吧。
至于李固回到家,看到牆上寫的究竟是“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還是“義士手提三尺劍,反時須斬逆臣頭”,卻不重要了,因為他要的隻是證明盧俊義造反,兩首詩雖然前後不一,但藏頭都是“盧俊義反”四字,這就足夠了!
李固也正是這樣做的,他很快串通盧俊義老婆向官府告發,說盧俊義成了梁山頭領,家裡有藏頭反詩為證。
至此,我們可以确定,賺取盧俊義落草的反詩之所以前後不一,是吳用故意為之。或者說,反詩本來隻有一首,就是吳用口述、盧俊義寫在自家牆上那首,而後來出現的修改版,是吳用專門說給李固聽以達到他陷害盧俊義之目的。
近百萬字的一部《水浒傳》,不是沒有錯訛,但盧俊義反詩的前後不一緻,不光不是錯訛,反而是一處精彩之筆。好個施耐庵,真真令人佩服!
(作者:飛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