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給了我們出發的起點
我們也應該努力
為母校增一份榮光。
4月11日
一幅手書作品《登鹳雀樓》
見證了一段年齡跨越48歲的情誼
黨委書記王成端于今日将該作品轉交給
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陳憶雯
鼓勵陳憶雯向優秀傑出校友學習
腳踏實地,不斷精進
打好輝煌人生的堅實基礎!
而這幅手寫作品的原主人
是四川文理學院77級校友田雁甯
這份友情的起源
是一場校史解說風采賽
“州河之畔文脈傳,巴山崖頭語言花”4月9日,田雁甯為即将舉辦的第五屆中英文校史解說風采賽和講述文理故事的校史解說員來信祝賀并勉勵。他在書信中寫道:
緻母校第五屆中英文校史解說風采賽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好!作為文理學院的學生,你們的學兄,為這個校史教育常态化,傳承“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辦學精神所感動,欣然提筆寫下這封信。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的人,也隻有文字能表達内心的真實感受和對母校的真切感激與思念。走遍大江南北天涯海角,我都對同行和關注我的讀者們宣揚,自己是巴山下州河畔的新型大學四川文理學院的學生,并以此為一生的驕傲。
書信之餘,田雁甯還專門題詞“州河之畔文脈傳,巴山崖頭語言花”,“祝母校第五屆校史解說風采賽圓滿成功”。
而陳憶雯這次比賽的主題
正是校友田雁甯
“母校給了我們出發的起點”陳憶雯在撰稿的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和訪談老師,感受到田雁甯對母校由心底生長出來的愛校情結,了解到田雁甯從我校1979年創辦的第一個文學社團“星光”出發,不忘初心,筆耕不辍,成長為閃耀全國、被文學界譽為“一方文學重鎮”的巴山作家群的核心代表。在檔案館和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老師的幫助下,把緻田雁甯師兄的一封信交到了田雁甯手中。收到信的當天,田雁甯即轉告陳憶雯,叫她電話聯系。
在年齡跨度48歲的同門師兄妹的愉快交談中,陳憶雯感受最深的是,田師兄和藹可親,尤其對母校的那份摯愛讓她感同身受。她說:
“田師兄在談到母校對他的培養時,情緒飽滿,為母校而感到驕傲。還談到‘母校給了我們出發的起點,我們也應該努力為母校增一份榮光’。”
“天上地下母校最大”
77級校友田雁甯如同他對文學寫作的摯愛一樣,對母校深沉的愛也一直初心不改。對于田雁甯來說,四川文理學院,是唯一的。
2018年新生開學典禮之際,在泰國參加國際會議的校友田雁甯不辭辛勞奔赴母校,他勉勵師弟師妹:大巴山在曆史上是出紅軍、出将軍的地方,文理學子隻要在這裡專心求學、立志高遠、發奮努力,同樣可以讓文理的光輝走出巴山,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2006年,田雁甯參加學校成立30周年慶典時題詞“天上地下母校最大,人生苦短真心永遠”。在他心中,“四川文理學院是西南最好的學校。”他也曾欣然提筆寫下:四川文理學院既是母校又是我文學的起始之地。在田雁甯的心中,母校如同哺育他的一片沃土,即使茁壯成長,即使枝繁葉茂,也依舊心懷感恩,無限惦念。
在這份師兄對師妹的感情裡
滿懷師長厚望,滿懷無限祝願
這是川文理人之間的情誼
也是文理學子與母校之間的情誼
在無數朝夕相處,分秒與共的時間裡
母校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
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陪伴着我們
直至畢業、工作、生活
田雁甯對母校的這份情感
同樣一直溫暖着文理師生
母校情結是最能産生共情共鳴的正能量
這份感情如同璀璨星光
凝聚師生愛校建校榮校力量
照亮更多有理想的文理學子
轉載自四川文理學院公衆号
編輯:何易
審核:廖康婷
終審:尹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