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島縣的鳴門市因“鳴門漩渦”而聞名天下。鳴門的日語讀音是“NARUTO”,聽到這個發音,很多人一定會想到人氣漫畫“火影忍者(NARUTO)”吧。鳴門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除了漩渦以外,這裡還有古老的街道景觀、傳統工藝品和可口的美食等。
每個月的滿月和初一時會形成大潮,此時的潮水速度最快,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的大潮時期,能觀賞到巨浪咆哮的壯觀漩渦,150多年前的浮世繪中已有描繪。鳴門漩渦最大直徑可達到20米(66英尺)左右,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漩渦。
大鳴門橋是架在因旋流而知名鳴門海峽上的巨大吊橋,用于連結淡路島和四國德島,全長達1629m。
鳴門一側起的橋桁空間設置了全長450m的散步道“渦之道”,可以通過高45m的玻璃地闆從正上方觀賞鳴門旋流。渦之道的前方有玻璃展望室,可以觀賞太平洋一側和濑戶内側的激流形成的海水旋流。
漫步在大鳴門橋内的“渦之道”(車道下方),沿路欣賞鳴門海峽的明媚風光;還可從距離海面45米高的觀景室觀看渦潮,腳底和漩渦之間隻隔了層玻璃地闆,有種仿佛要被席卷進去的感覺。
鳴門漩渦形成過程
鳴門海峽,作為連接日本瀬戸内海和太平洋的海峽之一,每日兩回(潮起潮落),大量的海水從濑戶内海流入太平洋,又從太平洋流入濑戶内海,水位差可達1.5米,由于海峽地形狹窄(寬僅1.3公裡,),以及海底地形複雜的緣故,潮流以平均13-15公裡的時速流動着。大潮時,甚至可達時速20公裡。于是,海峽間快速的水流同海峽兩邊的濑戶内海與太平洋的平穩水流,形成了鳴門渦潮(鳴門漩渦)。
海水的漲潮和退潮是受到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影響,海水被橫向拉動而産生的現象。在有月球的方向上,海面上升形成漲潮,而在偏移90度的方向上,海水減少形成退潮
海水漲潮和退潮的規模較大時稱為“大潮”,而規模較小時為“小潮”。太陽、月球處于一條直線時,引力在同一方向,漲潮退潮的規模較大。而太陽與月球成直角時,引力朝不同方向作用,漲潮退潮的規模就較小。
漲潮時,海水從紀伊水道分别經過鳴門海峽和大阪灣流向濑戶内海。
經過大阪灣的潮水用5-6個小時在流入濑戶内海一側完成漲潮形成高水位。同時,紀伊水道一側的潮水用5-6個小時時間完成退潮形成低水位。兩者之間的水位差可達1.5米。
潮水從高水位的濑戶内海一側經過鳴門海峽流向低水位的紀伊水道,以平均13-15公裡的時速流動着。大潮時,甚至可達時速20公裡。
鳴門海峽的海底中央部分很深,沒有阻力,因此流速變快。而在靠近兩岸的部分由于淺灘等的影響,存在一定阻力,流速變慢。流速快的潮水沖擊流速慢的潮水,形成漩渦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