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經中,有很多小細節看似毫不起眼,深究起來卻令人細思極恐。比如陽Sir發現在《山海經》中就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描述異獸“是食人”這個特征前面,一定會有“其音如嬰兒“這個對它聲音的特殊描述,那麼在“愛吃人”和“嬰兒叫”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必然聯系,讓我們試着一探究竟:
一、青丘山的九尾狐真的吃人嗎?
首先,搜索《山海經》全文,将“其音如嬰兒“與”是食人”這兩個描述連用的段落有五處,分别是:
1.《山海經·東山二經》:“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蠪蛭
2.《山海經·北山經》:“少鹹之山有獸焉,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窫窳
3.《山海經·北山經》:“(鈎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
狍鸮
4.《山海經·南山經》:“滂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蠱雕
5.《山海經·中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犀渠
還有一處記載則為一字之差,描述是“其音如嬰兒,能食人”;區别就在于一個“是”和一個“能”字!而這個被特殊改動的對象,就是大家熟知的青丘山九尾狐!
關鍵點就在于:一個“是食人”與“能食人”,其中可能就關乎着九尾狐作為瑞獸的聲名。
九尾狐
先看第一段記載,出自《山海經·南山經》:
“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音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幾乎大部分的注釋中,都将這段話解釋為:
青丘山的九尾狐,它能發出如嬰兒一般的聲音,能吃人,人吃了九尾狐的肉就能不患蠱病(避開妖邪之氣)”
然而,事實上在先秦乃至漢代,九尾狐一直是一種祯祥之物。它的出現意味着天下太平,子孫昌盛。比如在大禹娶塗山氏女子的故事中,九尾狐便是智慧與善良的象征,嫁于大禹為妻,遂有塗山人歌曰: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而在漢代畫像石或畫像磚上,九尾狐也經常與玉兔、蟾蜍、金烏并列于西王母座前,屬四瑞之一。
顯然,先秦乃至漢代,九尾狐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而到了宋代,則開始将之前一直口碑尚好的九尾狐徹底妖魔化,這一起因就出于宋代田況的《儒林公議》:
他将宋真宗時期為人奸猾、善于媚主的陳彭年,比作九尾狐,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
而在之後明清時代的各種演義小說中,九尾狐以妲己害纣王失去天下的标準形象,徹底成為了魅惑害人的妖怪之流。
九尾狐
如此,再回歸到先秦古籍《山海經》中,我們不禁疑惑,作為此時心目中的瑞獸——九尾狐,它真的是一隻殘暴愛吃人的怪獸嗎?當然不是!
因為在《山海經》中,作者記述其他吃人怪獸的時候,都說“是食人”,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它,是吃人的,可唯獨在描述九尾狐的時候,筆墨一轉則用了“能食人”!
九尾狐
所以陽Sir有理由認為,這裡的“食”字其實通“飼”,這種通假用法在一篇文章中也可見到,比如“食馬者不知其千裡而食者”就是飼養、喂養的意思。
如此或許可以理解為:九尾狐此物能夠給人送來珍異的食物,而人在吃了九尾狐送的這種食物之後就能夠不中邪!
二、愛吃人的怪獸,為什麼學嬰兒叫?
而在為九尾狐正名之後,我們又該接着疑惑,這些愛吃人的怪獸,為什麼都愛學嬰兒叫?
仿佛“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成了這些家夥的标配,其實這可能并不是《山海經》中描述的無心插柳,而是屬于這些獸類的生存哲學!
精心僞裝,騙人前往,猛然襲擊,大快朵頤不論是九尾狐的加強版蠪蛭,少鹹山上的窫窳,鈎吾之山的狍鸮,亦或是滂水之畔的蠱雕,這些怪物之所以要像嬰兒一樣叫,無非是為了降低人類的警惕心,吸引其注意力而已!
嬰兒
人們總會被柔弱的嬰兒聲吸引過去,想去看看究竟是什麼,本以為會是個孩子,誰能料到會是一頭吃人的怪獸,所以“其音如嬰兒”與“是食人”之間,仔細想想似乎也是有聯系的。
當然,另一種可能是,所謂的食人獸,實際上就是人類自己,在遠古已有食人之俗,因此那些化妝成野獸的人,便假惺惺地模仿嬰兒的啼哭聲,去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食人族
最後,“其聲如嬰兒”到底是個什麼聲音呢,其實大家完全可以參考貓叫春的聲音。那麼,如果試着讓你用《山海經》的行文邏輯來形容喵星人,我想大概會是這樣吧:
“有獸,其名噬元,其狀如狸,身着虎文,其音如嬰兒,能捕鼠,食之味酸”
大膽鏟屎官 想謀害朕?
——丸——
文/陽Sir的考古學之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