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幾千年,曆經朝代十幾個,如果要問最喜歡哪個朝代?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唐朝!
不為别的,隻因唐朝有唐詩。
唐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共曆二十一個皇帝,如果要你說出這些皇帝的名字,估計很多人最多說出三五個;然而,如果要你說說唐朝詩人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随口就就能說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一大串!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唐詩,是唐朝特有的标志性符号!
在唐朝将近三百年浩瀚如煙的詩壇星空裡,誕生了無數璀璨的耀眼明星。他們有的象造詩的國營大廠,産量頗豐,給我們後世留下豐厚的詩歌遺産,比如白居易,光留世的詩歌就有三千多首;有的則象造詩的專業個體戶,雖然産量不高,卻專制精品,有可能因一兩首詩而名垂青史,比如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孤篇壓全唐。
本文的主人公李白、杜甫、劉禹錫無疑是大唐詩壇裡的大中型造詩工廠,其中杜甫産量最高,詩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李白次之,詩歌存世九百多首,劉禹錫詩歌存世八百多首。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因共同開創了盛唐詩歌的輝煌時代而被後世合稱“李杜”,詩豪劉禹錫和白居易同年,都是在李白去世十年後、杜甫去世兩年後出生,他們共同撐起了中唐詩壇的一片藍天,使大唐的詩壇不因李杜的離去而寂寞。
李白、杜甫跟劉禹錫雖處于大唐的不同時代,但是他們同樣都有一顆壯志淩雲的心。
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裡。
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
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自年輕時候起,便性格豪放,桀骜不羁,而且全然一副仗劍俠義的俠客形象。
李白的詩,猶如他的性格,其豪放曠達,大膽誇張,千百年來無人可比。其神來之筆,動辄驚天地,泣鬼神。他上可“欲上青天攬明月”,下可“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瀉千裡。賀知章稱他為天上神仙下凡的“谪仙人”,他的詩,簡直不是人間凡人可以寫出來的。
李白自恃有拜相匡國之才,一生以大鵬自比,他曾作《大鵬賦》,把自己想象成莊子《逍遙遊》裡面那隻神鳥大鵬,即便是壯志未酬,壯士暮年之際,為自己寫的臨終歌,也不忘記心中那隻折翅的大鵬:“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這首以大鵬自居的《上李邕》是李白年輕時的詩作。
其時李邕為渝州刺史,算得上是社會名流,李白聽說他好結交天下賢士,李白想,我不是賢士,還有誰是賢士,便慕名前去拜訪。
席間,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自然表露無遺,作為後輩的他絲毫不拘禮節,高談闊論,李邕對這個狂傲自大的年輕人自然看不順眼,甚是不悅而怠慢之。
李白很不服氣,寫了此詩回怼李邕,一開篇便“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不知道李邕看了會不會吓了一大跳,原來我得罪神鳥了,趕緊上門去跟“大鵬”負荊請罪吧?
其實李邕應該感謝李白,如果不是李白這首回怼詩,現在有誰記得曆史上還有“李邕”這個名字?就如汪倫,請李白喝了三天酒,換回李白一首《贈汪倫》,讓一千年後的人們還記得有個“村夫汪倫”,太值得了!
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鹂鳴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杜甫被公認為全唐“七律第一”,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而杜甫這首七言絕句,堪稱是出自“七律第一”之手的七絕聖品,絕對不輸給王昌齡。
全詩四句,兩兩對仗工整,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功底深厚,乃七絕中之上品:首聯跟颔聯“兩個”對“一行”,“黃鹂”對“白鹭”,“鳴翠柳”對“上青天”;頸聯跟尾聯“窗含”對“門泊”,“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裡船”,用字遣詞精妙至極,非高手無以及此。
該詩表面詩意平淡,實則立意深遠,這要從詩人的生平與該詩的創作背景說起。
杜甫出生名門之後,官宦之家,年輕時交遊廣泛,聰明好學,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心懷天下,立志高遠,年輕時便立下“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志向。
上面說到,李白去拜訪李邕,受到李邕的輕視怠慢。
但是,還在杜甫年輕時,李邕卻慕名親自去拜訪他,連因“葡萄美酒夜光杯”而聞名于世的大家王翰也恨不得跟杜甫做鄰居:“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可見杜甫年輕時的才華和影響力有多強。
然而命運弄人,自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杜甫家道中落,因權相李林甫作梗,他兩度應舉不第,“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他在長安漂泊十三年,過着“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哀”的凄苦日子。
後來安史之亂暴發,杜甫被叛軍俘虜,好不容易逃脫出來,帶着一家老小,過着颠簸流離的生活,連小兒子也活活餓死在母親懷裡。
他一路南逃到了成都,才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城外搭起草堂,過着相對安穩的生活。
杜甫在逃難過程中,親眼看到老百姓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慘景,用他的“三吏”、“三别”記錄了下來。
杜甫一生用他的詩歌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不公、國家的動蕩、山河的破碎、老百姓的疾苦,正因如此,他被後世譽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
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聖”,是因為他自己生活凄苦,卻悲憫天下;他自己栖身草堂,卻念念不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因此,這首作于成都草堂的《絕句》,絕不是杜甫為幾聲黃鹂的叫聲而高興,為一行白鹭的飛天而感動,而是他此時身處草堂,卻仍然心系天下蒼生,胸懷朝堂國事的心境寫照,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言志詩:
首聯“兩個黃鹂鳴翠柳”是寫杜甫的“身”:那兩隻栖身翠柳,寄人籬下的黃鹂,不正是此時寄居草堂,無計可施,隻能發出幾聲悲鳴的杜甫的化身嗎?
颔聯“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寫杜甫的“心”:杜甫身處草堂,但他的心早已跟随着那一行飛天白鹭,飛到了九霄雲外,飛到了長安城!
頸聯“窗含西嶺千秋雪”是寫杜甫的“胸”:杜甫胸懷天下,那西嶺,那千秋雪,既是實景,也是虛景,它們是大唐千裡江山的縮影。
尾聯“門泊東吳萬裡船”是寫杜甫的“志”:杜甫立志高遠,看到大唐因安史之亂而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渴望着建功立業,匡時濟世,卻苦于報國無門。
他遷居成都之後,多次谒拜諸葛亮的武侯祠,寫下《蜀相》等二十多首懷念諸葛亮的詩,對諸葛亮表示深深敬意的同時,也以諸葛亮自比,慨歎自己未能跟諸葛亮一樣身遇明君,施展抱負。
這裡的“萬裡船”決不是什麼遊船或者漁船,而是戰船,戰艦。
三國時期成都屬于蜀國,卻“門泊東吳萬裡船”,乃是追述赤壁之戰,蜀吳聯合戰敗曹魏的曆史。諸葛亮畢生主張聯吳抗魏,赤壁之戰正是在他的周旋促使下,蜀國跟東吳聯合,一舉殲滅曹操百萬大軍的偉大壯舉。
此句完全是虛景,不是杜甫“看”到的,而是他“想”到的,表面是寫諸葛亮,其實是寫自己,表達了他此時渴望施展抱負,卻報國無門的心境。
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無疑是唐朝衆多詩人中,頗具人格魅力的一位,白居易稱他為“詩豪”,他的豪氣,既體現在他的性格和人品,也體現在他的詩歌,比如這首《秋詞》,自古悲秋的詩歌多如牛毛,詠秋者,惟劉禹錫也。
世上有一種友誼叫做劉禹錫與柳宗元!劉禹錫比柳宗元大一歲,兩人同榜進士,在生活裡情同手足,在官場上共同進退,每次貶谪,都是同時雙雙被貶。異地為官時,兩人互寄詩文,互相鼓勵。柳宗元去世後,劉禹錫花了二十多年整理他的書稿,還收養了柳宗元的兒子,直到培養成人,考中進士。人格之豪氣,可見一斑。
世上有一種神交叫做劉禹錫與白居易!兩人同年出生,五十四歲才第一次見面,但在見面之前卻已神交幾十年,詩詞互和一百九十多首。兩人晚年同居洛陽養老,兩人同樣患有眼疾腿疾,白居易心生悲觀,劉禹錫每以詩寬慰之。這是面對人生和生活的豪氣。
在李白、杜甫和劉禹錫三人當中,劉禹錫是唯一曾經步入大唐政治中樞的一個。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參與王叔文、王伾領導的“永貞革新”,半年後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王伾先貶後死,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這首《秋詞》便是此時所作,當時那些政治敵手以為把他遠貶湘楚,定能打擊他的銳氣,會令他悲哀、沮喪,沒想到他卻“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老子心情好着呢,氣死你們!
到了朗州,那幫地方官吏見他官場失勢,狗眼看人低,對他百般刁難,一個月讓他換了三次住所,越換越小,最後居然換成一間潮濕昏暗、鬥大的簡陋房間。
好一個劉禹錫,他不聲不響寫下了那篇《陋室銘》,請人刻在石碑上,立在房間門口。就這樣,一間陋室,成就了一篇千古名文。
劉禹錫就是唐朝官場上那隻打不死的小強,他的豪氣,令他的政治對手都對他無可奈何。
同樣表達淩雲壯志:
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霸氣!
劉禹錫說:“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豪氣!
杜甫說:“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不是有點秀氣?就說接地氣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