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曉芙
雖然劇情已接近尾聲,但《清平樂》帶來的争議卻是日益增多。
前期是因劇情慢被觀衆吐槽,後期卻是劇情太密集、弱化原著經典場面而時常登上熱搜。
而《清平樂》中的大部分悲劇的參與和決策者——宋仁宗,更是時常讓觀衆愛也不能,恨也不能。
正如王凱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宋仁宗的一生,可以用“仁、忍、人”三個字來概括。
他想成為一代明君,他希望自己是個好丈夫,他會因自己沒能生下兒子而苦苦責怪自己。
其實說來,在《清平樂》裡,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唯有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卻是處處被旁人所束縛,但卻從未得到旁人的理解。
旁人都希望從皇帝身上得到他們想要的,卻鮮少有人體諒到他的苦處。
看似身居高位,其實宋仁宗才是劇中的那座孤城。
在朝堂上“讨好”群臣
宋仁宗年少時便登基,也正因為年幼,所以才有了大娘娘的垂簾聽政。
年少時被大娘娘束縛,好不容易年紀大了,等到自己可以握緊權利的時候,那一樁樁因自己一念偏差或是一意孤行而釀成的慘劇,卻又令宋仁宗後悔不已。
漸漸的,他不敢自己擅自做決定。
正如劇中台詞所說:“君臨天下,原來不是開疆拓土、建功立業,隻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不如幹脆改成個忍。”
宋仁宗的一生,也正如他自己所言,從頭到尾貫徹着“忍”。
想立江南女子熙春為後,卻換來了群臣的抗議,最終不得不娶了賢良淑德的曹皇後。
最愛的張貴妃想要為親眷求得一官半職,宋仁宗做了,随後面臨的卻是群臣的唾沫星子。
因徽柔夜半開宮門壞了規矩,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不得不把梁懷吉等人調走。
在君主的私事上,群臣尚且如此,在朝堂的事上,兩方僵持不下的局面想必更甚。
順着群臣的意願來行事,決策失誤了便是皇帝監察不當;若是按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造成了百姓的傷亡,那麼皇帝便是衆叛親離。
也許正是宋仁宗從谏如流的性格,使得他在位期間名臣輩出、政治清明,但如此一來,群臣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他們守住了文人心中的宮規戒律,宋仁宗卻成了那個“無人理睬”的執政者。
在後宮“讨好”衆妃
明面上看着,宮裡的各個妃嫔都是一心向着皇上的,但其實,她們可能隻是想從皇上這兒得到些什麼,而皇上看着“心有所屬”,但在面對每一個嫔妃時,他都竭盡所能在滿足她們的心中所想。
苗心禾想要家的感覺,宋仁宗就給了她家的感覺,他自己也對苗貴妃說:“你這兒是我最想處理好所有事情才過來的地方。”
皇後想要做好他的臣,他也給了曹皇後應有的尊重。
盡管在很多事情上,連宋仁宗也覺得,皇後太看重規矩戒條了些,在沒有征得皇後同意時,盡管兩人意見不合,他還是把權利放給皇後。
張貴妃要他的寵愛和真心,他也給了,甚至于,他對貴妃說:“但凡我能得到的東西,隻要不傷天害理,我都可以拿來送給你。”
對于所有的嫔妃來說,她們都渴望皇上愛自己,每個人都有想要從皇上那兒得到的東西,而宋仁宗更是竭盡所能讓她們如願以償了。
至于後宮的其他人,不論是公主還是婢女,他都是想法兒讓每個人都得償所願。
很多人都想做宋仁宗心裡那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卻很少有人關心他的想法,多的卻是揣測他心思迎合他喜好的人。
隻有張貴妃渴望走進他
官場上的朝臣希望宋仁宗可以做一個精緻的“傀儡”,後宮的妃嫔們,又希望宋仁宗關心她們更多一些。
在《清平樂》裡出現過的大多數人,都渴望皇帝是他們心中的那個樣子,卻從來沒有想過走進宋仁宗的内心世界看看。
退一萬步講,他們對于皇帝有那麼高的期許,無非是因宋仁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是掌管着他們身家性命的掌權者。
張貴妃雖嬌縱跋扈,但她最終想要的無非宋仁宗的真心而已。
或許,假使劇中的宋仁宗突然有一天萌生了“退位做一介布衣”的想法,能利落地抛下一切跟随他的人多半是溫成皇後。
也正是張貴妃的這份真心,才能讓宋仁宗不顧百官勸誡、不顧皇後的顔面,在她去世之後,執意給她皇後的殊榮吧。
你們喜歡王凱飾演的宋仁宗這個角色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