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媽媽帶13歲女兒到醫院就診,看的病不是感冒發燒,竟然是脫發。
大約在半年前,女孩就出現了斑秃,起初隻是一小塊,還有頭頂的頭發遮擋一下,所以并不在意。
可是,上了初中,女孩的排名不再跟小學一樣名列前茅,她心裡十焦急,于是瘋狂刷題,結果成績反而下滑得更厲害。
壓力就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女孩的頭發大把大把地掉,最後竟然掉光了。
此時,媽媽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着急忙慌地帶女孩來醫院就診。
診治醫生痛心道:“她過來的時候已經沒有頭發了,眉毛沒有了,睫毛也沒有了,非常不自信。”
看到女孩帶着帽子不敢擡頭的樣子,實在讓人心酸。
壓力大,似乎成為了學生們的共同感受。
有網友深有體會地說:作業通宵做不完,壓力太大會驚醒,淋巴結也腫大了!
也有網友道出心聲:哪來的壓力,不過是家裡人給的。
可家長更無奈:現在不逼孩子一把,将來的路可怎麼走得順呢?
心理學博士徐浩淵曾說:“家長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怎麼做,最常見的是,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為孩子設計人生。”
于是父母步步緊逼,希望把孩子逼回既定軌道。
可這種愛的壓力,會讓孩子爆發的沸點變低,家長們若是控制不好施加壓力的度,就會讓孩子過早沸騰,走向崩潰。
壓力過了頭,就成了動力的絆腳石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18年,深圳中考普通高中的升學率為46.47%,也就是說有一大半孩子将上不了高中。
還要一份北京市的問卷顯示:超過97%的小學生暑期上過輔導班,而上過輔導班的學生比例更是接近100%。
一邊是嚴峻的升學壓力,一邊是生怕落後的緊張氛圍。
孩子們的前途就像一把懸在頭上的巨刃,家長們如何能不焦慮,一焦慮自然就會把壓力加在孩子身上。
之前,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武漢的一些媽媽會把業餘時間全部拿來陪孩子上培優班,王媽就是其中一員,過去六年,陪着兒子小尹上了不下30個培優班。
早上六點出發,晚上11點才休息,沒有周末,天天如此。
小尹拗不過媽媽,隻能自嘲是見不到陽光的人。
在這樣的高壓氛圍下學習,小尹五年級就長出了白發,頭上星星點點的白猶如燎原之勢,不到三年,已跟個小老頭差不多了。
每天晚上,常常不到八點,手裡拿着書,小尹人早就睡着了。
就算王媽盯着寫作業,小尹也會想辦法拖到11點,來避免更多的作業“加餐”。
這時候的壓力隻是負擔,而不是小尹努力學習的動力了。
心理學家徐浩淵對此作出評論:父母的壓力遠超過教師,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
如果把高壓比作水草,螺旋槳比作推動孩子前進的動力源,那麼當水草纏住螺旋槳時,孩子将無法繼續前行。
隻有及時松綁,螺旋槳才會轉動,孩子的人生之航才會越走越遠。
輕壓,是孩子穩步前行的平衡杆
就像蔡國慶的兒子慶慶,他就是一個小學霸,不僅能沉下心來看書,還下得一手好棋,畫得好水墨畫,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這麼優秀的孩子,也是高壓下塑造的嗎?
曾經,這父子倆參加《爸爸去哪兒》時,慶慶在其他孩子表現得更優秀的壓力之下,接受不了拿不到第一,亂發脾氣,大聲怒吼,責怪爸爸拖後腿。
看到這一幕的蔡國慶明白到,壓力能讓孩子前進,但如果孩子承受不了,就會讓孩子變得情緒暴躁。
于是,他告訴兒子:“努力之後的第二名也一樣優秀”,帶着慶慶走出高壓情緒。
其實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來自同齡人以及身處環境的壓力的,如果父母再施壓,會讓孩子時刻處于一個高壓的環境,躲無可躲。
蔡國慶跟其他父母不同,他不僅尊重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還會适時地推孩子一把,比如每天陪着慶慶下棋,有了爸爸的陪伴,慶慶便不會輕易半途而廢。
重壓之下容易直不起腰,而輕壓則是父母深思熟慮之後給予孩子的尊重與愛。
常言道:張弛有道,一切方得長遠。
比起頂着壓力艱難前進,不如給予孩子能消化的輕壓,既不至于壓垮孩子,又能提高壓力與動力的轉化率,自然是最優的選擇。
打開“壓力變動力”的正确方式
松弛的琴弦,奏不出悅耳的音樂,但緊繃的琴弦,彈奏時卻會崩斷。
正如壓力對于孩子,不能沒有,但如何才能恰到好處讓孩子奏出動聽的人生樂章,就需要家長認真對待。
1.給孩子打造一個輕松臨時站
我們都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一個寬松的環境能起到放松,重新蓄能的作用。
寫下《斯托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書的美國學者斯托娜就很會給女兒維妮調節壓力。
在講埃涅阿斯傳奇時,因為傳記多是枯燥的,維妮記了又忘,很是抓狂。
為此,斯托娜就跟維妮玩了一個遊戲,她讓維妮假裝起航到意大利,将傳奇裡的每個地方一一串起,維妮在重溫路線時自然而然就把知識點都記住了。
有了這個輕松的氛圍,維妮抓狂的情緒得到了緩解。
寬松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們在同學與老師的壓力下暫時放松。
與其一直讓孩子處于零死角的高壓環境下,不如給孩子們營造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充好電再出發。
2.給孩子緊繃的神經解解壓
人生處處有壓力,把壓力變為動力,才能沖破禁锢,更上一層樓。
早前,江蘇的周先生買了1000元煙花慶祝兒子考了7分。
與其說是慶祝0分的突破,不如說是周爸爸看出孩子“壓力山大”,想了一招給兒子解壓。
“其他人都那麼高分,我都是0分,我也急啊!這次考了7分,還以為要被打呢!”可見,兒子小周并不是不愛學習,不重視成績,他的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
然而,随着煙花的綻放,卸下不少。
周先生知道兒子的焦慮,所以比起用“揍孩子”給孩子壓力,他選擇給孩子一個釋放壓力的出口。
果然,有了爸爸的理解,小周進步飛快,後面考試都能考57分了。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當孩子确實有錯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坦誠的辦法,給予關愛與理解,體會孩子的感受。”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隻逼着孩子卯足勁奔跑,更要注重孩子在壓力下的感受,及時排解孩子過多的壓力,這樣才能提高壓力與動力的轉化率,穩步向前。
3.别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焦慮轉嫁”,家長們給孩子施壓,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裡,媽媽Sharoni害怕兒子Luffy落後于其他孩子,打算花800萬提升兒子的競争力。
重金之下,Luffy從小就是在提升班裡長大的,拿到的證書能鋪滿一大桌。
可這也讓母子關系一度緊張。
因為沒有休息玩樂時間,Luffy以絕食來反抗。
Sharoni終于明白兒子承受了來自于她的過多壓力,也接受了兒子的平凡,不再逼着他讀名校,停掉了兒子讨厭的提升班。
孩子們本就承受來自同齡人的壓力,還要被動地接受來自家長的焦慮,這樣的壓力成倍增長,令他們難以消化。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裡把這種行為總結為: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自己卻不去改變焦慮的原因,導緻孩子壓力過大。
與其讓孩子們在雙倍的焦慮中苦苦掙紮,不如把這份焦慮轉化成關愛,孩子的壓力就讓他自己承擔,父母的關愛始終都在。
文學家拉伯雷曾說:“不敢冒險的人既無騾子又無馬;過分冒險的人既丢騾子又丢馬。”
壓力亦然,沒有壓力的人生無風無浪,卻也無滋無味,重壓之下的人生,波濤洶湧,一不小心就會崩潰毀滅。
孩子是我們的至寶,與其害怕他會比不過其他人,将他變成一個易炸的高壓鍋,不如讓孩子在輕壓的狀态下,穩步前進,找到自己的人生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