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鸫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黑色小鳥,與常見的八哥鳥差不多大。因為披着一身黑色的羽毛,也有很多人将其視為烏鴉。烏鸫雖然其貌不揚,但卻深受古今中外的人們所喜愛。自春秋時期到清朝中葉,烏鸫一直是我國古人所喜歡飼養的籠鳥,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詩章。西方人也對烏鸫喜愛有加,瑞典甚至将烏鸫立為國鳥。烏鸫廣受歡迎的原因,在于它擁有一幅優美的嗓音,婉轉多變,非常善于鳴唱。同時學習能力超強,據說可以模仿百餘種以上的鳥叫聲音,因此又有百舌鳥之稱。古人有詩雲:“就中百舌最無謂,滿口學盡衆鳥聲”。這種出身鳥界底層,極為普通的黑鳥,其實是鳥中的天才歌唱家,頗有大衣哥風範。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烏鸫都善于鳴唱,它首先要是一隻公鳥才行。雌鳥不善于鳴唱,也不會花腔唱法。對于烏鸫公母的辨别,一般都認為未換羽之前的雛鳥,在外表上難以分辨;而換羽之後的烏鸫,很容易從外表上區分開來。事實真的如此嗎?換羽後單憑外表就能非常容易辨别烏鸫公母?其實并非如此。雖然換羽後大部分公母烏鸫在外表上區别明顯,但也有不少烏鸫是“公鳥母相”或“母鳥公相”的,單純靠外表區分并不十分靠譜。相對于而言,通過聽烏鸫鳴叫聲音來辨别,才是真正靠譜的方法。
一、會下蛋的“公烏鸫”和會花唱的“母烏鸫”大家之所以覺得換羽後的烏鸫,非常容易區分公母,是基于通常情況下公母的外表區别。一般來說,公鳥是一身純黑色的羽毛,飛羽和尾羽在亮光下都充滿黑金屬光澤。而母鳥并非全身黑色,腹部和背部羽毛通常為紅棕色或褐色,飛羽和尾羽也沒有明顯黑金屬光澤。公烏鸫嘴巴和眼圈顔色鮮豔,都是橙黃色;而母烏鸫則顔色偏淡,不明顯。這就是我們從外表判斷烏鸫公母的常規經驗,是不是非常簡單?看起來确實如此。
烏鸫母鳥(毛色不純黑,無光澤,眼圈不明顯)
十餘天前,鸫龜先生寫了一篇名為《烏鸫雌雄難分辨?掌握冬季這3點變化特征,助你準确區分烏鸫公母》的文章,分析了冬季烏鸫公鳥的變化特點,以及如何根據這些變化來區分公母。有不少朋友對這篇文章的意義表示了懷疑,認為這麼簡單的問題,還需要寫文章?一眼不就可以看出公母了嗎?他們說,“成鳥還用這麼麻煩嗎?一看就知道了啊”、“最難分辯的是雛鳥而不是成鳥”、“烏鸫這麼容易分公母,勸你還是别養鳥了”等等。作為回應,我在微頭條中,給出了下面這隻烏鸫,請他們來判斷公母。答案不出所料,參與留言的所有三四十位朋友們,也都認為這是一隻公鳥,就如曾經鸫龜先生的判斷一樣。
鳥友“大大買麥”養的會下蛋的“公烏鸫”
這隻烏鸫是鳥友“大大買麥”自小養大的(養了一年多),因為一直不鳴叫,所以發了個帖子,詢問原因。說實話,看到這隻烏鸫時,鸫龜先生隻有一點覺得不太對勁,那就是它的嘴巴。雖然顔色非常鮮豔,但總感覺嘴偏短、偏彎,符合母鳥的特征。然而它的其他特征太符合公鳥了,又讓人覺得無法懷疑。例如眼睛大而鼓、眼圈明顯,頭是方平頭,羽毛也有黑金屬光澤,體型也不像母鳥等等。總之,從外表上看,它幾乎各方面都十分符合公鳥的特征。因此,當時毫不猶豫的認為這是公鳥。其他幾十位回帖的鳥友,也都是持這樣的觀點,認為是包公(包是公鳥)或鐵公(鐵定是公)。至于為何不會叫,大多認為這是飼養不當或時間未到造成的。那麼實際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又過了約兩個月,這位鳥友說那隻烏鸫已經被他放生了。大家都覺得非常惋惜,紛紛問他,這麼好看的公烏鸫,你為何要放生呢?他說已經确認是母鳥了,因為它下蛋了!大家都震驚了,這麼漂亮的“公烏鸫”,它竟然下蛋了!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鳥友“蛇蛇mike”養的愛叫、會叫的“母烏鸫”
與此相反的是,也有不少鳥友說他們飼養的“母烏鸫”鳴叫聲音也不錯。比如鳥友“蛇蛇mike”分享了他養的一隻烏鸫。從外表上看,根據這位朋友描述,這隻烏鸫眼睛偏小、眼圈不明顯,羽毛也不黑亮,腹部和背部羽毛是褐色,體型也屬于圓胖型,腳小,這些都是母鳥的特征。因此,他認為養的是隻母鳥,但也會小叫、會學口,且鳴叫頻繁。
如果沒有上面那隻會下蛋的“公烏鸫”先例,鸫龜先生這次也會毫不猶豫的認為是母鳥。因為從外表看,确實非常符合母鳥的特征。然而有了上面的先例,估計這隻烏鸫十有八九隻是長相酷似母鳥的公烏鸫。也就是說,烏鸫的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有些鳥是公鳥母相,而有些則是母鳥公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1)遺傳基因和雄性激素分泌。就如我們人類一樣,有些女性長相酷似男性,是因為遺傳基因和雄性激素分泌過多造成的;而有些男性酷似女性,是因為遺傳基因和雄性激素分泌過少、雌性激素分泌過多造成的。烏鸫同樣也是如此,受遺傳基因和雄性激素分泌多少影響,會造成母鳥公相或公鳥母相,造成外表和性别并不一緻。
(2)飼養水平與環境影響。羽毛特征是判斷烏鸫公母的一個重要指标,一般認為全身羽毛純黑,飛羽和尾羽具有明顯黑金屬光澤的為公;而腹部和背部羽毛不黑(多為棕色或褐色),飛羽和尾羽無黑金屬光澤的為母鳥。然而烏鸫羽毛的色澤,其實是和飼養水平與環境直接相關的。如果長期缺乏營養,不經常洗澡和曬太陽,就算是公鳥,羽毛通常也不黑,沒有黑金屬光澤。例如鸫龜先生養的小黑,在今年夏季和秋季時,疏于管理,導緻毛色暗淡無光,且腹部和背部的羽毛都偏紅棕色,這是典型的母鳥羽毛特色。相反,如果營養充足,特别是鳥食中含有大量有助于羽毛發色的物質,再加上經常曬太陽和洗澡,母鳥羽毛也可以養的充滿黑金屬光澤。
小黑在夏秋飼養不當,羽毛酷似母鳥
綜上所述,雖然換羽過後,烏鸫公鳥和母鳥在外表上有明顯區别,但由于外貌可受制于遺傳基因、雄性激素分泌和飼養水平的影響,會出現公鳥母相、母鳥公相現象,因此單純依靠外表來分辨烏鸫公母,并不是一件十分靠譜的方法。相比較而言,通過聽烏鸫鳴叫聲音的方法,才更加靠譜。
二、聽鳴叫聲音判斷烏鸫公母比外表更靠譜烏鸫外表具有一定的欺騙性,有些明明是公烏鸫,卻長了一副母鳥的模樣;而有些明明是母烏鸫,卻長得活脫脫公鳥一樣,導緻我們單純依靠外表來判斷公母并不準确。相對而言,烏鸫無論是雛鳥還是成鳥,在鳴叫聲上的區别卻是一直都存在的。無論是聲音還是鳴叫頻率,公母都有所不相同。掌握不同時期烏鸫公母鳴叫的不同特點,更能準确區分出烏鸫公母。
(1)雛鳥期烏鸫公母鳴叫特點的不同
從烏鸫出殼到一個多月大小,屬于雛鳥的嗷嗷待哺期,餓了就通過叫聲乞食,吃飽了閉眼就睡。此時公母雛鳥叫聲雖有區别,但确實不好區分。大緻的不同點是,公雛鳥餓了時的叫聲是“喳——喳——”音調較長,且低沉沙啞;而母雛鳥的叫聲則多是“加、加”,聲音短促,音調高,圓潤而沒有沙啞感。
公雛鳥叫聲低沉沙啞,母雛鳥聲音更圓潤
等到雛鳥一個多月大時,逐漸學會了自己吃食。在吃飽喝足之後,也就開始了小叫(即鼓喉叫,喉嚨裡發出叽裡咕噜的聲音)。雖然雛鳥公母都會小叫,但叫聲和頻率是不同的。從鳴叫音質看,公雛鳥仍然充滿了低沉和沙啞,聲音多生硬有毛刺感;而母雛鳥的聲音要圓潤的多。從頻率上看,公鳥明顯更愛叫,幾乎在每天固定時間開叫,而母鳥隻是偶爾才叫幾聲。從小叫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雖然都是鼓喉叫,但母鳥多不張嘴,隻是喉嚨在動;而公鳥經常張嘴叫,在叽裡咕噜的鼓喉聲音中,時常夾雜着張大嘴叫的“喳喳”聲。
(2)換羽後烏鸫公母鳴叫特點的不同
換羽後,烏鸫公母鳴叫的差别更為明顯。從頻率上看,母鳥仍然不愛叫,多數情況下是偶爾“加加”叫兩聲,沒有規律性。而公烏鸫明顯比以前更愛叫了,除去每天飲食和活動時間外,從天剛蒙蒙亮到傍晚天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鳴叫(越接近春季鳴叫時間越長),每天的鳴叫時間也相對固定,規律性明顯。
從鳴叫花腔上看,絕大多數母鳥都不善于花叫,學口能力不行(個别遺傳基因好的母鳥,也可以學口和花叫,但仍不如公鳥)。公鳥自換羽後,即開始有意識的學口,聲音更加多變,越接近春季,叫口越豐富。從音調上看,公鳥有從“小叫”,到“中叫”,再到“大叫”的變化過程;而母鳥仍以偶爾小叫,或單調的“加加”聲為主,不會大叫。
換羽後公烏鸫進入鳴叫期,而母烏鸫仍不愛叫
綜上所述,無論是雛鳥還是成鳥,公母烏鸫在鳴叫聲音和頻率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别。雛鳥期母烏鸫聲音圓潤,公烏鸫聲音沙啞;在會鼓喉小叫後,公鳥更愛叫,也習慣張嘴叫,而母鳥隻是偶爾叫,且不喜歡張嘴鳴叫。換羽後的烏鸫公鳥,更喜歡學口和鳴叫,而母烏鸫仍一往如前,不愛叫,也很少花叫,不會大叫。相對于具有迷惑性的外表,從鳴叫聲音上區别烏鸫公母更為可靠。
當然,這也不是說我們在實際判斷烏鸫公母過程中,就要排斥外表。在大部分情況下,依靠外表還是能很好區分出公母的。我們可以在外表判斷的基礎上,再結合鳴叫聲音加以把關,這樣更為準确。當外表和鳴叫聲有沖突時,應該以鳴叫特點的判斷結果為準。例如,一隻烏鸫,盡管從外表看是公鳥相,但隻要它不愛叫、不會叫,我們就可以認為這是隻母鳥,隻不過模樣長得像公鳥。相反,哪怕一隻烏鸫,外表長得再像母鳥,隻要它愛叫、會叫,就可以認為是公鳥。公鳥母相,母鳥公相,這在實際中是客觀存在的。
三、結語從外表上來看,烏鸫雛鳥區分公母較困難。即便是大家認為非常容易區分的換羽後的烏鸫,單純依靠外表判斷公母,也是不可靠的。因為部分烏鸫存在“母鳥公相”和“公鳥母相”問題,且外表也會因飼養水平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相對而言,依靠鳴叫聲分辨烏鸫公母更為可靠。因為無論是雛鳥還是成鳥,在鳴叫聲音和頻率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同。公鳥無論大小,均愛叫,換羽後善于學口和花叫;而母鳥不愛叫,且學口能力不好,也不會大叫。
總體而言,在實際判斷烏鸫公母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外表對烏鸫公母做一個初步判斷,然後再結合聲音進行把關,這樣更為準确。當外表和鳴叫聲音判斷有沖突時,以叫聲特點來判斷比外表更為準确。
鸫龜先生,溯本正源,堅持分享簡單快樂的烏鸫、烏龜和原生魚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本文原創首發于頭條,歡迎以轉發的形式分享,但請勿搬運抄襲,謝謝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