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史學的功用

論史學的功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8 05:13:00

論史學的功用?作者:陳良中(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史學的功用?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史學的功用(域外尚書學傳播與流變)1

論史學的功用

作者:陳良中(重慶師範大學教授)

作為中華民族的元典之一,《尚書》不僅在建構中華民族精神層面有重要價值,其在東亞文化圈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忽視。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尚書》流入西方世界,成為西方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管道。

《尚書》東傳與東亞文化圈的建構

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的《四書》《五經》形塑着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也塑造着一個民族的影響力。蘊含着豐富治國理政思想的《尚書》及由其闡釋史建構起來的理論深刻地影響着中國政治、文化、教育等,其早期傳播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尚書》東傳由百濟入日本,漢籍傳入朝鮮半島約在漢代,而由半島傳入日本約在公元6世紀初。秦代南傳入南越,作為其文化載體的典籍與内地相同。

韓國成均館大學編纂的《韓國經學資料集成》是了解中國經典對朝鮮半島文化影響的重要史料,該叢書彙集了14世紀至19世紀中期朝鮮半島的經學文獻,《尚書》文獻有22冊,與中國同期《尚書》學同調異趣,朝鮮半島《尚書》學思想上宗蔡沈《書集傳》,承宋明理學理路,讨論天理人欲之辨、心性論、道統等問題。方法上,承宋以來辨僞路徑,重視《尚書》辨僞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内容上,多《洪範》著述、科舉用《尚書》義拟題著作及《堯典》“期三百”的天算著作,這與箕子入朝的古史、科舉取士及西方天算知識傳入相關。近現代以來,以經典為核心的儒家文化遭受質疑否定,半島專門研究《尚書》的學者很少。

《尚書》在日本的傳播,文本上最早是鄭玄注本,由百濟傳入,今已不存。平安時代以來,日本以習僞孔安國《尚書傳》為主,亦有很多唐隸古定寫本,對《尚書》文字研究有重要價值。14世紀,清原良賢引入蔡沈《書集傳》。研究方法上,日本早期接受《尚書》的方式主要是傳抄、訓點、授讀,至平安至室町時期逐漸形成中原氏家、藤原氏家、清原氏家等傳經世家,各有秘說,主漢學訓诂章句路徑。十四世紀,《書集傳》引入,開漢宋兼采新風。十七世紀,伊藤仁齋、荻生徂徕漸重漢唐經學,考辨之學興起,山井鼎《尚書古文考》考訂了《尚書》誤字誤句,伊藤仁齋有《古文尚書》疑辨之僞等。19世紀,西學湧入,日本《尚書》經學性質漸漸淡化,而成為了曆史學、哲學、語言學、文史考辨、文獻書志等人文學科研究的史料,林泰輔《周公及其年代》開啟《尚書》為史料的先河,平崗武夫《經書的成立》闡述了《尚書》作為中國文化樞紐的地位,松本雅明《春秋戰國時期〈尚書〉之展開》讨論了《尚書》學變遷,加藤虎之亮《皇道所見之書經》、中江醜吉《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等借《尚書》尋繹中國古代思想。但對《尚書》經文的注解和譯讀仍是日本學界研究重點。在傳播上,《尚書》在日本有由宮廷、寺院壟斷走向民間的曆程。

儒家典籍公元前3世紀傳入南越,趙佗“以《詩》《書》而化訓國俗”。東漢末年,交趾太守士燮通《尚書》大義。六朝時,南下交州避難士人許慈、程秉皆通《尚書》。仿唐宋科舉,李朝于1075年開科取士,其後陳朝取士大略與宋元經義取士同。黎朝于1467年設五經博士,國子監生“專治《詩》《書》者多”。阮朝時,《四書》《五經》成為了士人的基本讀物。今存有黎貴惇著《書經衍義》,摘《尚書》各篇關鍵處略加解說。以《尚書》為代表的《五經》在東南亞的傳播及影響尚待深入研究。

東亞文化圈王朝時代,《尚書》是國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才選拔的依托,主流意識的重要構成,其學術流變與作為東亞核心的中國基本一緻。在闡釋路徑上,由漢學、宋學到考據之學,經典的闡釋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建構、價值塑造的資源,由此形成共同文化認同。西方學術方法融入的近代,作為經學文獻的《尚書》成了中國曆史、文化、語言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的史料,傳播方式上由國家教育轉為個人研究愛好,影響力急劇下降。

《尚書》西傳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經典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文化的交流需要借助其傳譯和闡釋。西方傳教士的到來,開啟了中國文化西傳的曆史,作為承載中國文化精神的《五經》開始與西方文化碰撞交流。

法國傳教士在《尚書》西傳中用功頗多,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法國耶稣會士金尼閣将《五經》譯成拉丁文刊于杭州,成為中國最早刊印的西文譯本。康熙朝,傳教士馬若瑟著《經傳議論》,其中選譯有《尚書》。1770年法國漢學家宋君榮據滿文《尚書正義》翻譯成法文,又著《〈書經〉中的天文學》,開啟《尚書》專題研究。法國傳教士蔣友仁譯《尚書》為拉丁文,傳教士顧賽芬譯《書經》為拉丁語和法語。

英語世界,1840年,以美國傳教士文惠廉選譯《尚書》為開端,1846年,英國學者梅赫斯特翻譯《書經》,提出了殷商遺民東逃美洲建立了墨西哥的觀點。1846年麥都思以漢英混排、直譯加注方式完成了第一個全譯本《書經》,1849年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又英譯《尚書》,最有影響的是1865年王韬幫助英國漢學家理雅各完成的《書經》譯作,中英學者的合作使傳譯質量有了很好保障。理雅各英譯了儒道重要典籍,為将中國文化系統傳遞到西方作出重要貢獻。1904年英國漢學家歐德有《尚書》譯本,1950年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有《書經譯注》。

俄羅斯漢學家西韋洛夫分别于1822年和1841年推出了《尚書》俄語譯本。2014年,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推出《尚書》俄文全譯本,吸收了不少《尚書》研究的當代成果。

《尚書》在西方傳播由文本譯介到思想文化研究,經書成為西方了解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管道。中國文化在西方的接納有一個變化過程,17、18世紀的歐洲對剛傳入的中國文化充滿熱愛,卷起過一場中國熱。但在應對西方工業文明失敗的19世紀,中國文化價值在西方受到批判,二戰之後西方又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的價值。漢籍在西方的傳譯,内容上由經、子轉向史、集,并向現當代作品拓展;思想上由基督教經院哲學闡釋的誤解到對中國文化的真切理解;傳譯隊伍上,由以傳教士、外交官為主體逐漸轉向漢學家、海外華人、職業翻譯家。

《尚書》作為中國上古史和治道之書,曾經深刻地影響着東亞文化。在東學西傳過程中,是西方了解研究中國的重要文獻。今天,這些民族元典有效的傳播和對其價值的深度發掘,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建構大國氣象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方式,推進以文化價值多元化為根柢的世界多極化建構。有意識地選擇構成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經典系統、組織專家學者加以傳譯,應當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翻譯界與經典研究專家、經典研究專家與漢學家應當很好合作,推介高質量成果,在世界格局中建構中國文化話語。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0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