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對于飲食有着自己的執着。都喜歡吃口“熱乎的”。熱氣騰騰的火鍋、剛出屜的包子、辛辣開胃的胡辣湯……這些熱氣騰騰的食物似乎被賦予某種特殊的意義,打開味蕾的同時也聯動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其實,認為東西應該熱熱地吃,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柳葉刀腫瘤學》中曾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長期喝太熱的飲料,可能會增加人體罹患食管癌的風險,與飲料本身類型關聯不大。中國每年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最多的,分别達到了23.5和21.3萬,幾乎占全球數量的一半。而導緻這個結果的最主要原因不過一個字:“燙”。
那麼,界定的标準是什麼呢?即超過65℃及以上。
直觀一點講,在室溫34℃的環境下,剛燒開倒進杯子裡的水,溫度一般在94℃左右,放置了15分鐘左右,溫度依然還能高達65℃。而剛煮好的粥、放到碗裡大概有92℃左右,放置15分鐘左右,溫度還能高至80℃,即使我們又吹又攪得去喝粥,粥的溫度也依然能達到70℃的溫度。
世界衛生組織也将高于65℃的食物列為2A級緻癌物,與瘧疾、瀝青同屬一類。在進行的動物實驗中證據确鑿,雖然對人緻癌證據有限。
有人認為,65℃的食物,根本無法吃下去,事實上,長期吃得比較燙的人群,對高溫已經不敏感,吃的時候并不會覺得很燙。當進食熱的食物或飲料時,65℃的高溫會造成消化道的慢性損傷,引發食管粘膜的炎症,促進活性氮的生成,進而合成亞硝胺。亞硝胺是已知的強緻癌物,容易誘發食管癌。
還有研究表明,組織損傷可能造成DNA的損傷,而DNA的變化越大,發生食管癌的風險就越高。
适宜是進食溫度是多少呢?研究發現,人最适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左右,口腔一般耐受的溫度最高為50~60℃。當感到很燙時,溫度多在60-70℃左右,這時候就容易燙傷黏膜。人體的溫度是37℃左右,所以當40℃左右的食物進入口中會感覺比較溫熱。而火鍋湯在120℃左右,剛沏好的茶在80到90度左右,剛出鍋的面條、餃子等溫度約為70到80度左右。
如何預防食管癌的發生呢?
第一個如果有比較明顯的遺傳因素就是遺傳易感性,如果比較高的這種病人就要多做監測,這種病人可能食管癌的發生可能性比較高一些。
第二個方面的就是要盡量避免一些高危因素,能夠遠離其高危因素,比如在生活習慣上,尤其是過熱的食物,吃過熱的食物是影響食管,要盡量少吃。然後就是一些化學因素,比如亞硝酸鹽、腌制食品應該要少吃,然後是在生物學方面,比如有一些細菌病毒,再就是環境,比如有些地方就是高發地區,可能有些東西的缺乏,尤其是化學的比如硒元素的缺乏,要适當的做些補充,遠離那些高危高發地區。
我們不少中式菜肴與飲品通常要在一定溫度下才能保持風味,所以請客吃飯的時候都習慣勸人“趁熱吃”“趁熱喝”,仿佛不說這兩句就不足以顯示主人的熱情,但要知道“燙”是中國人患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勸人趁熱吃也可能是好心辦壞事哦,所以好好保護我們的食管,比一時的美味更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