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态技術 東北有機水稻種植技術
動了有機水稻種植技術的迅速發展。
一、有機水稻種植的基本條件
1.土壤管理。通過使用有機肥、生物菌肥,為有機水稻種植創造有利的土壤環境。
2.養分管理。通過需要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菌肥來滿足水稻的養分需求,并結合種子育肥技術來補充水稻對營養元素的需求。
3.植物保護。使用有機生物浸種劑可以預防和控制苗期病害的發生,利用抗病葉面菌肥來降低水稻後期各種病害的發生。采用新技術來替代化學滅草。
二、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
1.選地.地塊的選擇關系到有機水稻是否符合國家标準。因此,在選擇地塊時,要求土壤符合一級标準,空氣符合水質的質量标準。應選擇土壤肥力和排灌水比較強的地塊,避免在固體廢棄物周圍、廢氣排放的地塊。
2.品種選擇.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選擇好的水稻品種是一個關鍵的環節。為此,技術人員一定要嚴格選擇出優良的水稻品種,品種的應選擇熟期适中、耐冷性強、抗病性和穩産性好。稻種要籽粒飽滿,純度高,發芽率高,無雜草種子且無病蟲
害。此外,技術人員要細心篩選出發芽率高的種子,确保種子籽粒飽滿,從根本上提高有機水稻種植的質量。在播種之前,技術人員應在播種前一周對種子進行晾曬,晾曬能夠保證種子的發芽率;其次,把晾曬後種子浸泡在1%的石灰水中,浸泡後将種子用清水沖洗并浸泡,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可在消毒之後将種子攤晾在通風的地方,并在幹爽的環境下攤晾5 個小時左右。
3.育苗。種子處理,經過曬種和鹽水選種,用l%生石灰浸種消毒能夠有效避免把病菌帶入田間。整地作床,床面耕翻要達到床面平整、細碎、無坷垃的要求。苗床施基肥,增施優質腐熟農肥培肥用量8.0 ~ 11.0kg/m,
4.插秧插前要做好“三旱”整地,提高整地标準并采取提前灌水的辦法,當氣溫穩定通過14℃時,開始插秧。插秧要求确保插秧質量。本着瘦田靠插的原則,較好地塊以28.0om ~ 15.5om為主,每穴基本苗3 ~ ,4 株,插秧要求達到淺、直、勻、足的标準。
5.秧田管理
(1)提高床内溫度,播種後首先要修好壩撚,排淨田間積水。其次要及時灌大水,如發現苗床過幹則可提前灌青頭水。後續管理要适溫煉苗,适溫煉苗的溫度要求:一葉一心期,以27 ~ 30℃為宜;二葉一心期,以23 ~ 27℃為宜;三葉期,以
22 ~ 23℃為宜。
(2)施肥。對于肥料注重基肥、分蘖肥以及穗肥以及粒肥的施加。具體來說,基肥的總量應當占肥料總量的25%左右,分蘖肥一般為栽培後的一周之内。在反青後,可根據具體的情況減少施加的量。最後,對于穗肥可按實際情況進行斟酌,秧田若發現病蟲害,必須馬上鏟除,把損失降到最低。
(3)灌溉。對于灌溉這一方面,首先要加強對田間的水量控制,缺少水分會造成“燒苗”的現象,如果天氣潮濕多雨則要提早斷水,這樣的做法對于有機水稻的病蟲害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堅持關注任何可能發生病蟲害的環節,如果在生長的過程
中發現了病蟲害必須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重點是做好肥水管理。灌溉應做到單排單灌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蘖初期深水灌溉必須用生石灰兌成石灰水,水面要保持3 ~ 4cm。
6.有機水稻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有機水稻栽培過程中必然會遭受病蟲草害侵害,因此有機水稻要獲得優質、安全的産量,需要綜合運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綜合治理來達到控制病蟲草害的目的。
(1)稻鴨共育栽培模式。稻鴨共育是通過鴨子雜食性、鴨糞還田等,來達到培肥增效等多重效應,形成以自然生态和人為幹預相結合的複合生态系統,即可獲得生态環保型農業技術。有機水稻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對稻田中雜草控制有明顯效果,同時也可以降低田間雜草的發生危害,使稻田群落均勻度提高,有效抑制水中雜草的生長。由于鴨子喜食昆蟲和水生小動物,對稻飛虱防效效果為79.1%,對稻飛虱、水稻紋枯病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如放鴨後鴨子對稻飛虱的捕食能力也随之增強,鴨子的不停活動對水稻紋枯病的水平發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稻蟹、稻魚養殖栽培模式。稻蟹、稻魚養殖模式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對稻田主要病蟲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使水稻葉瘟平均病情指數下降4.67%,穗頸瘟病情指數減輕16.82%,能夠有效地防除稻田稗草、慈姑、眼子菜、水馬齒、莎草。一般養食用魚以鯉魚為主,适當搭配鯉、鲢、鳙及鳊魚等。養食用魚一般都放養當年魚種,放魚時,要特别注意将運魚器具内的水溫與稻田的水溫相差不能大于4℃,每天做好防洪、排澇和防逃工作,要防止沖垮攔魚造成逃魚平時注意及時堵塞。同時要按照水稻種植和水質的要求,利用水稻品種遺傳多樣性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流行,可以解決倒伏和低産等突出問題,達到有效利用與保護水稻種質資源的目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