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農村俗語,是人們根據觀察蛇在春秋季節,蘇醒與冬眠的特點,來表達不同的季節氣候變化特點。春暖花開時,蛇在冬眠中蘇醒出山;春去秋來時,秋風蕭瑟,氣溫下降,蛇開始入土冬眠度越冬。老話說過:“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就是根據蛇冬眠的規律,與會鑽洞不冬眠的老鼠之間此消彼長。還有俗話說:“七橫八吊九盤樹,閻王背上蛇纏腰”,是根據蛇類,為了适應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會因地制宜待在舒适的地方。
無論是栖息在洞穴、樹上、陸地、或者水中的蛇類,它們的體溫随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産生和維持恒定的體溫,出現了明顯的季節性特性。它們在自然進化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遺傳特性,在低溫的秋冬季節進入冬眠期,新陳代謝降到最低水平,靠體内積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維持其生命活動的最低需求,來度過不适合它們活動的時間段。
蛇類最明顯的季節性活動特征,就是夏天人們常常見到蛇類活動,秋冬季節,自然界活動的蛇類急劇減少。這種現象在我國四節分明的地區,或者寒冷地區,特别明顯,而熱帶地區的蛇類,每年活動時間更長,甚至全年不用冬眠。所以你看,地球上熱帶地區蛇類更多,因為有适合蛇類活動更長的溫度等有利因素。這是因為蛇類,最适合活動的自然溫度大緻在20℃~35℃,氣溫降至10℃時,它們就失去活力,逐漸開始入土冬眠。
記得《農夫與蛇》的故事場景,就是農夫用懷裡的溫度,使得在低溫環境下,失去活動能力的毒蛇,恢複了活動能力,天性使然咬了農夫。實際上,在野外每年發生的蛇類傷人事件,多發生在蛇類活躍的盛夏季節。在寒冷的冬季,氣溫下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野外并沒有蛇類活動的自然條件。因為夏季的溫度、空氣濕度、以及食物來源等都非常适宜蛇類活動。所以在毒蛇類橫行的地區,人們在蛇類活動頻繁的季節,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人生安全。
根據蛇類這些生态習性,人們很早以前就發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每年農曆三月三以後,自然界氣溫高于10℃時,就有蛇類出洞活動的規律;進入農曆九月九重陽節,氣溫下降以後,蛇的活動蹤迹漸無。所以有時候,人們在秋季會見到樹洞裡、洞穴裡等地方,會出現“蛇上朝”現象——就是一堆蛇盤繞在一起,“報團取暖”,減少彼此身上的水分蒸發,少消耗體能,利于蛇類冬眠越冬。
從這句俗語:“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鑽土”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發現蛇類對自然溫度變化感知的活動規律,和“春江水暖鴨先知”有異曲同工之妙!依據春秋季節,蛇類“出山”或者“入土”的活動軌迹,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得出的這句俗話,還是有道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