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 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别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甯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隽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隻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潇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解讀:江水和天色融合,純明無暇,唯有一輪皎潔的孤月挂在空中。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後來隋炀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 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拟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春江花月夜》一 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衆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绮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為後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着力模山範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别緒的愛情詩,而是将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後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 的“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 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 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在意境和結構方面, 線,皎月一輪,白雲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
作者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遊子思婦的歎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 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