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統一女真諸部的努爾哈赤宣布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直到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滿蒙漢勳貴擁戴下稱帝改國号為“大清”(史稱“清朝”),皇太極改國号為“清”流傳最廣的三種說法是:其一、政治妥協,避免漢族抵制;其二、明朝火德,清屬水壓制明;其三、取自《管子》,彰顯新朝氣象;諸多說辭都有道理,但皆非皇太極變更國号的本意,愛新覺羅皇室的初衷究竟是什麼?本文帶您解析國号背後的秘密(原創作者多臻貴請勿抄錄)。
皇太極
漢族民衆真的憎恨金國嗎?1127年金國“靖康之變”滅亡北宋,擄掠徽欽二帝及三千宗室嫔妃;1141年“紹興和議”接受金國冊封,割地稱臣賠款并誅殺将領嶽飛;1161年海陵王完顔亮“四路攻宋”,數百萬民衆失去家園哀鴻遍野;1217年金朝末年宣宗“興定侵宋”,被蒙古欺淩損失欲從南宋彌補;因此得出漢族憎恨金國的說法,但顯然并不符合真實的曆史。
金國鼎盛時期人口總數接近5000萬,其中女真族僅有約400萬占1/12,金國抗擊蒙古前後曆時24年,可統計兵力超過300萬,毫無疑問核心軍事力量源自漢族,金國拉攏北方武仙、胡天作等豪強武裝封為公爵,蔡州城破之際數萬漢族民衆為金朝殉國,南宋将領孟拱形容中原“赤地千裡,遍地白骨”,可見北方漢族并不憎恨金國。
金國
長江以北漢族對遊牧民族認同感較高,忽必烈倚仗漢族軍事力量擊敗阿裡不哥,所謂元朝“四等人”原屬金國統治稱“北人”,準許參軍、從政,待遇與西亞色目人接近;原屬南宋統治稱“南人”,被限制科舉、仕途受歧視受到嚴重剝削,直到1367年朱元璋“驅逐鞑虜,收複中原”,承認元朝是中國正統王朝并招降蒙古騎兵鞏衛明朝邊塞。
從1137年(金天會十五年)金國廢除“僞齊”降劉豫為蜀王統領長江以北,到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重塑皇權提振民族自信,284年間北方漢族與遊牧民族血緣與文化都在融合,明朝雖有“成化犁庭”但總體優撫女真諸部,直到努爾哈赤席卷遼東建立“後金”,明朝文人才編纂散本《說嶽傳》(清代《說嶽全傳》的前身),而江南世族與李自成對後金缺乏重視,間接否定漢族民衆對金國憎恨延伸到後金的可能。
後金四大貝勒
清朝信奉道教五行之說嗎?明朝嘉靖帝練道修玄,戰功赫赫的遼東總兵趙國忠需“獻祥瑞”,各地州縣官員便耗費巨資修道觀請道長,但遼東道觀基本靠财政撥款維持,嘉靖帝之後的明朝皇帝對道教失去熱情,隆慶帝供養道士隻為床笫之歡煉制媚藥,萬曆帝躲在後宮靜修己身放棄道家苦修,天啟帝被譽為魯班再世癡迷木匠機關術,崇祯帝勤于政務對陳圓圓都能拒之門外,明朝後期道教在遼東是邊緣化的存在。
公元64年東漢漢明帝引佛法東渡起,遼東襄平(今遼甯省遼陽市)便修築廣佑寺傳揚佛法,北魏、東魏、隋朝、唐朝皆信奉佛教,契丹建立遼國兼有遊牧風俗與佛教信仰,最具代表的便是今錦州市“醫巫闾山”,巫其實是薩滿代表神明,周時封闾山為五嶽五鎮之一,遼國以葬入闾山為最高尊榮,就包括推動遼國漢化的韓德讓等。
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碑載:"寺創于漢,經唐尉遲恭重修,蓋古刹也。"
乾隆帝禦筆“醫巫闾山”
蒙古成吉思汗時代信奉的“長生天”屬于薩滿教,公元1215年木華黎攻陷錦州以北東京(今遼陽)等城,明成祖朱棣在1411(永樂九年)開設奴兒幹都司提振漢族影響力,但羁縻屬性與繼任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收縮國防,蒙古察哈爾部劄薩克圖汗(明朝記載為“土蠻”)、内喀爾喀五部炒花部(烏齊葉特)等影響遼東女真諸部。
蒙古将藏傳佛教傳至遼東以便同化女真,女真部潛移默化地接受蒙古語言和習俗;努爾哈赤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效力8年,《明史》遼東李氏由朝鮮歸附是信仰佛教;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為強化皇權與神權綁定,确立愛新覺羅家族神祗成為薩滿教至高神;後金時期統治階層對道教态度冷漠,皇太極沒理由因“五行相克”改國号。
五行相克
《管子》取國号有先例嗎?元朝之前的國号通常兩種:爵位和地域!像曹操由魏王奠定基業稱曹魏、劉裕受封宋王建立南朝宋國、李淵世襲唐國公建立唐朝等,均為爵位晉升彰顯法統傳承;如石勒由河北趙國故地争雄天下、拓跋珪定都盛樂(今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屬代國、趙匡胤歸德軍節度使藩鎮在宋州等,以“龍興之地”為國号彰顯君權神授理念;
元朝忽必烈為拉攏漢族知識分子,接受《易經》「大哉乾元」釋義為「元也者,大也。大不以盡之,而謂之元也,大之至者也」,“大元”是國号,寓意永垂萬世威嚴;元末義軍包括朱元璋名義上都歸屬小明王韓林兒,1368年定國号“大明”昭示法統傳承,即便朱元璋出家時笃信佛教,以佛教“降世明王”宗教影響鞏固皇權也很合理。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國号"清"取自《管子》純屬無稽之談,《心術下篇與内業篇》中"鏡大清者,視乎大明",本句原意為:能深入氣化實踐,做到了“能戴大圓”,才能真正實現“體乎大方”,國号需要庇佑國祚或具有祝福的政治意圖,如指責明朝崇祯帝“失德”,皇太極定年号“崇德”,清朝國号應從佛教典籍而來,彰顯與明朝對等的同時拉攏蒙古諸部。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賢相,是張良、諸葛亮等名臣的偶像,但管仲崇尚商業發動經濟戰,與後世統治者“重農抑商”相悖,宋朝理學将《春秋》《詩經》等歸為“正書”,包括《呂氏春秋》《管子》被列為“雜說”,皇太極精通儒學并有完備的幕僚團隊,“雜說”《管子》海選階段就會被淘汰,避免因國号源流被明朝士大夫嘲諷為野蠻落後。
管仲
愛新覺羅家族隐藏的秘密!明朝建州女真八部(蘇克素護河部、完顔部、哲陳部、渾河部、董鄂部、鴨綠江部、讷殷部、珠舍裡部)以完顔部為首,完顔部是金國後裔底蘊雄厚,占據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東北的渾江上遊,愛新覺羅家族由牡丹江流域遷徙而來,到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時僅有數百部衆,《清朝學術源流概略》推測愛新覺羅家族曾依附完顔部。
努爾哈赤完成祖先遺願吞并完顔部交由胞弟舒爾哈齊統領,但舒爾哈齊欲率部自立被努爾哈赤囚禁旗民被一分為三,鑲藍旗33個牛錄含完顔葉臣31支歸屬舒爾哈齊次子阿敏,阿敏重蹈覆轍1627攻打朝鮮欲劃江而治引起皇太極猜忌,完顔氏出征必有愛新覺羅諸王節制削奪戰功,後金時期完顔氏高級将領屈指可數逐漸脫離了軍政核心。
清朝完顔氏旗籍
1627年皇太極初登汗位便策反察哈爾部奈曼和敖漢背叛林丹汗,十月林丹汗率數萬衆西遷欲兼并右翼諸部再現蒙古帝國的輝煌,1631年平定右翼得到明朝“市賞”的林丹汗東征阿魯科爾沁牧地,志得意滿的林丹汗更遣使帶話皇太極“别忘記蒙古屠滅金朝曆史”,同年八月皇太極緻信祖大壽稱“爾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後”。
《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诏令載: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号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兩任統治者言論作為前後相違,這是為何?
往昔完顔氏建立的金國“滅遼、欺宋、屠戮蒙古”,沒想到成為愛新覺羅家族“後金”政權的枷鎖,蒙古諸部兵力超過滿洲,是盟友也是潛在威脅,皇太極憂慮佛教“因果循環”決意改國号,《法華經》曰“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植衆德本”,《金剛經》“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等,滿族出自“白山黑水”當尚“大清”。
清朝龍旗
綜上所述:皇太極真實的初衷是避免将愛新覺羅政權與完顔氏混淆。皇太極曾對洪承疇豪言“明朝再無可用之兵”,但清軍難以承受攻打北京的傷亡占領華北,排除江南漢族抵制的政治因素;努爾哈赤與宗室皆信奉藏傳佛教和薩滿教,皇太極時期都城盛京修築寺廟皆藏傳風格,以清(水)克明(火)毫無理由。《管子》被列為世俗所謂“雜說”非正統,清朝統治階層很可能都不知曉管仲其人,國号取自雜說《管子》最不可能;
皇太極真實的初衷是避免将愛新覺羅政權與完顔氏混淆,愛新覺羅家族始終對國号“後金”改為“大清”避而不談,避免蒙古諸部如林丹汗心存滅“金”之志,掩飾愛新覺羅家族曾依附朝鮮與完顔部的曆史,确立愛新覺羅家族對遼東全境各族的統治權威,契合“朱果身孕”神話為“白山黑水”之主思想,清朝早已滅亡,應該有更多的人知曉其中真實的原委而非胡亂解讀。
文獻參考:《清太宗實錄》、《清史稿》、《清朝學術源流概略》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删除!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宗教信仰是什麼?讀完此文全知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