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太空,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當人類進入20世紀,宇宙飛行技術逐漸發達,人類開始将目光投入深空,決定在掀起新的“大航海時代”,将人類的榮光投入太空,将人類的足迹踏入新的星球,而稱為“地球姊妹”的金星,成為人類關注的重點。
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體之一,它的明亮幾乎達到了颠覆普通人對星星印象的程度,它不僅有可能在晴朗的白天——不僅僅是黎明或黃昏——被看見,還有可能在晴朗的夜晚讓物體投下影子——雖然隻是勉強可以分辨的影子!
在這顆美麗的行星上,人類曾不約而同地賦予了它最美麗的想象。比如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金星是掌管愛情與美麗的女神,希臘名為阿佛洛狄忒,羅馬名為維納斯——後者也正是“金星”的英文名稱;在蘇美爾神話中金星被稱為依楠娜,是天堂的女王。
而在我們中國,金星有衆多美妙的名字,如長庚、啟明星、太白或太白金星。在道教神話裡, 太白金星是玉帝的信使,深受百姓們喜愛。同時在陰陽家看來,金星是武神的象征,若在特定區域出現,将是改朝換代的象征。
到了近代,金星已經褪去了神話的面紗,然而它的美妙身姿,仍然對人類具有緻命的吸引力。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與地球同樣是岩質行星,在半徑約1.08 億千米——或約為0.72 天文單位——的軌道上繞太陽轉動,公轉周期約為225 天。從大小和質量來說,金星與地球相差無幾,就像是地球可愛的妹妹。
在很早以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所有的行星都應該有生命。然而随着對行星與生命的了解逐漸深入,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太陽系的許多行星,缺乏生命所必須的條件,比如水、氧氣以及大氣層。從這一點來說,酷熱的水星以及大氣層稀薄的火星便已經可以排除。但直到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仍然相信,金星或許存在着生命。
為何這麼說呢?原來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金星上竟然有濃密的大氣,甚至比地球還要濃厚。在科學家看來,隻要有大氣,就意味着有生命。
著名美國科幻作家布雷德伯裡在1950 年發表的科幻小說《不停息的雨》中,設想了金星上存在叢林和幾乎永不停息的雨。除了科幻小說家,嚴肅的科學家們也同樣訴說着他們對于金星的幻想。比如190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物理化學家阿累尼烏斯則提出金星比地球潮濕得多,到處水淋淋的,那裡的生物生長得很快,壽命也許比較短。
不過到了20世紀,逐漸有科學家對金星擁有生命的說法産生了質疑。在1956年,科學家們發現金星會發射大量的微波輻射。而這些微波輻射顯示出金星表面比想象中的熱得多,實在很難想象,會有那種生物在如此炎熱的環境下生存。
但即便如此,人類仍對金星充滿了幻想,特别在美蘇太空競賽時,對金星的實地探索終于成行了。首先是1962年,美國“水手2 号”探測器在飛行三個多月之後成功完成了對金星的掠過式探測。雖然這次探索非常粗糙,但是從衛星發過來的信息顯示,金星表面有着極高的溫度,根本不适合人類居住。
對于這樣的發現,一些“金星宜居論”支持者仍不死心,其中尤其以蘇聯人為最。當時,美國正在積極推進“阿波羅計劃”,試圖登上月球。而蘇聯也不甘示弱,決定率先登上金星,給美國一個下馬威。
于是,蘇聯開啟了所謂的“金星計劃”,向金星發射了28顆探測衛星,其中有11顆嘗試着陸,9個着陸成功,這是非常偉大的成就。
然而當探測器在金星上着陸,蘇聯卻絕望的發現,他們來錯了地方,這根本不是第二個地球,而是真正的地獄。首先,9個探測器雖然成功在金星上着陸,但也僅是着陸而已。最長的一個隻堅持了110分鐘,最短的幾分鐘就毀掉了。那麼,探測器到底是如何摧毀的呢?
金星硫酸雨
原來,蘇聯人發現,金星的大氣層中96%都是二氧化碳,而地球的二氧化碳僅有0.04%,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超級溫室效應”。在大氣層的阻隔下,絕大多數熱量都被留在了金星,地表溫度達到驚人的460攝氏度,甚至可以熔化錫、鉛等金屬。
除了熱以外,金星的氣壓也大得驚人,是地球的92倍。也就是說,當人類剛到達金星,就要背一個重達47噸的坦克。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是被壓扁。因此若想在金星建立永久性基地,是基本不可能。
這還不是最糟的,由于金星地質活動頻繁,導緻大量硫化物滲入大氣之中,因此會形成可怕的硫酸雲。到了一定時候,金星就會降下濃硫酸玉,甚至連金屬都被腐蝕殆盡,更何況血肉之軀的人。
從景觀上來說,金星雖然距離太陽較近,但是由于大氣層的存在,反射了80%的太陽光,導緻金星終日昏暗無比。仰面朝天,金星天空偏于紅色和黃色——頗有些地獄特色。到了夜晚,金星的天空上既沒有星星,也沒有月亮——前者是看不見,後者則根本就不存在,因為金星和水星是太陽系僅有的兩個沒有衛星的行星。
在太空競賽方面,蘇聯完全押錯了寶,原本想要找到第二地球,推進移民計劃。如今,卻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地獄。自此以後,人類對金星興趣缺缺,火星反而成了熱點。雖然火星環境非常惡劣,但是比金星還是要舒服多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