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唐長安城晉昌坊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大雁塔作為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這樣的佛塔是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随佛教傳入我國,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大雁塔的夜景也展現了大唐盛世的輝煌。
大雁塔是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
大雁塔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
它是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随佛教傳入我國,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
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希望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拟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規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佛塔名雁塔,由于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
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大雁塔共進行了四次改建。第一次是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築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比起來有些不協調,于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
第二次是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已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慣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10層。(另一說,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第三次是後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複到7層。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占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