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真燒包啊,淨推薦些外國電影,還是外國的月亮圓啊!燒包,燒包吧你!”——朋友新開一微信公衆号,以觀影與人生為主題,開号之初,适逢《決戰中途島》《衣櫃裡的冒險王》等片上映,朋友的同步影評随即跟上,不想因此成了:燒包。
燒包,在我們本地言中,"燒包"的意思是"有點錢總想花出去"。形容很得意,有炫耀的意思。也許大家隻是玩笑而已,也許是真有點小意見,也許隻是想表達一下對祖國電影甚至祖國的熱愛,也許是其他無法言說的理由,其實是什麼都沒關系,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論、可以争辯,可以碰撞思想,這才是更有意義的。
微瀾己過,但我心餘漪尤在。一向覺得國人看待人、事、物比較喜歡整齊劃一的标準,缺乏西方文化中那種包容個性的特點。
從大的方面看,各類考試講求标準答案,即使語文試卷中閱讀分析這類主觀性較強的題目,也要按“要點”給分,至于什麼才算得上“要點”,這“要點”要有幾條,也似乎有一定的格式可循;好學生、好員工、好領導、好先生、好太太也似乎都有固定的模闆,正可謂:好的**是相似的,不好的**各有各的原因;以至于連“好”的人生軌迹也有固定标準: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頂尖高中——985、211大學——有地位高工資高福利高保障工作……
從小的方面看,學生宿舍要統一布置、床品要統一購置,網絡上的新詞要馬上運用,否則就是“OUT”了,網紅幾乎都整成一樣的面孔,就連罵人也會說:“你這人怎麼這樣?!”——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仿佛社會上有一個隐形的标準,大家都心知肚明,合乎标準了,就是“正常”的,否則便是“不正常”。
有同事老張請我欣賞他的旅遊照,有一張拍攝得如同一副水墨畫,我不禁贊道:“不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感覺出來了”。誰料老張轉頭看向我,一臉狐疑地問:“我是不是也有這毛病?”我愣了一下,明白了他的意思。老張雅愛文學,說話不由地會多用一些書面語,詩詞也會順口引用一二,于是就有好心人暗示他:說話不要這麼“拿腔捏調”,要接地氣,和大家夥兒打成一片。我絲毫不懷疑那人的确是“好心”,她在善意地提醒老張,避免老張不接“地氣”。然而正是這樣的好心,才着實可悲。這種好心裡透露着捧着偏執當真理卻不自知的“苦口婆心”。因為老張的确不是什麼“拿腔捏調”,他就是自然而然地那麼說。沒想到我一句話,又觸到老張的敏感神經,其實我也被“好心人”那樣勸過,隻是覺得在老張面前,可以這麼說而不被“勸告”,誰知老張已經有點驚弓之鳥的意味,并已經認同“勸告”稱之為“毛病”。
人類天生需要歸屬感,西方諺語也說:“隻有上帝和野獸才喜歡孤獨”。那麼,為了表示自己在“正常”的,或者是說“正确”的行列裡,當某人的做法超出了大家的想法時,往往輕則會被人指指點點,側目而視,進而還可能遭到諷刺挖苦,群嘲群笑,重則受到集體排擠,被邊緣,被孤立;而我們自己為了避免被剔除這個行列,則要瞻前顧後,好好“規範”自己言行,有時哪怕違背了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意。
而我們的文化裡,從來都強調“集體”,忽略“個體”,“個性”一詞,即使放在,亦不算是一個褒義詞,在某種情況下,似乎可以略等于特立獨行、不顧大體,任性妄為、離經叛道等等。這也更加劇了人們一個心理特點:在他人的評價中獲得自我。
反觀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獲得極大的豐富和自由,無論是衣食住行,都變得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和自主性,是時候,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更豐富、更多元、更自由了——隻要不涉及原則問題,不妨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多些欣賞,多些支持。隻有我們的價值觀更多元的時候,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用因此小心翼翼,因為你無論做什麼,說什麼,隻要不違背法律,不違背基本道德和公共秩序,都能得到理解和尊重。那時也許我們才能真正減少焦慮,獲得更多自由。
那時,如果偶爾有人說我燒包,我也有更足夠的底氣,報之溫暖明亮的一笑,輕聲說:“燒包?要不一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