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姐是沈阿姨女兒的同事,自5年前聽說崇明同事的爸爸媽媽在家裡幫親朋好友鄰居蒸崇明糕以後,就開始買崇明糕。
“崇明糕以前也吃過的,去崇明玩的時候,飯店裡都有供應,旅遊景點附近也都有崇明糕賣。聽說同事爸爸媽媽會蒸崇明糕,我就試着買了,有3斤一籠的,5斤一籠的,還有8斤、10斤、20斤,各種大小,會快遞到家裡。吃了以後,發現比外面買的崇明糕更糯,裡面放的松子仁、紅棗、蜜棗、核桃,料很足,後來就年年過年前都買。”
夏小姐介紹,一家人都比較喜歡吃糯米食和甜食,但第一年購買的時候也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态,所以就買了1個3斤的糕,買回來一吃發現比外面大部分崇明糕好吃,主要就是糯,然後料多,從此以後就每年都會買,而且一般都買3個5斤,一個自己家裡吃,一個給父母,一個給公婆。
沈阿姨在市區的老客戶除了女兒的同事,還有女兒的鄰居。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東北人,幾年前是第一次從鄰居那裡聽說他們老家有一種過年吃的糕,叫崇明糕,就試着買了一個3斤,回來發現真的很好吃,後來基本每年都買一點。”
王女士老家也有用糯米蒸的糕,但是和崇明糕不太一樣,裡面也沒有那麼多堅果、葡萄幹之類的,“今年老人也打算在上海過年了,所以我還多買了一個糕,然後又買了鄰居家今年新推出的手工八寶飯。”
今年,沈阿姨女兒的鄰居中還有幾位新顧客。胡女士是其中一位。
“我們很喜歡吃崇明糕,以前每年過年前都開車特地去崇明南門的一家蒸糕店買,吃了幾年,發現味道沒有以前好吃了,今年聽說鄰居裡有崇明人自己家裡蒸糕,所以買1個3斤嘗嘗。”胡女士表示,明年還會購買。
沈阿姨在市區的親戚每年也都會請她蒸不少崇明糕送給同事朋友或者幫忙代銷崇明糕,這其中也有很多老客戶。今年,有親戚幫忙代銷了四五十籠崇明糕。
在崇明人看來,崇明糕除了是一種美食外,更多意義上是一種過年的年貨、送禮佳品,以及一種年味和鄉愁。
“雖然現在電商平台、崇明街上的土特産店、蒸糕店,随時可以買到崇明糕,但對絕大部分崇明人來說,崇明糕依然是隻有過年才吃的一種年糕,鄉下也隻有過年前才蒸糕。”
崇明本地人施先生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前家裡都要蒸崇明糕,一般也都是去專門的蒸糕人那裡蒸,因為自己家裡蒸,火候、技術不到位,容易蒸生糕,這就有點不吉利了,
“我們崇明人一般都蒸20斤一籠的糕,圓的,然後分割成四塊,再切成小塊慢慢吃。現在也改了,有蒸方形的,這樣分割成四大塊,再切割小塊沒有‘邊角料’,都是一小塊一小塊長方形的。”
随着長江隧橋通車、私家車普及,特别是快遞業發達之後,崇明人開始蒸很多糕,送給市區的親朋好友,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很拿得出手的崇明特色年貨。
“我今年蒸了39籠糕,有的是兒子正好周末回家帶去市區送人,有些我快遞出去。”
在沈阿姨家,一位鄰居告訴記者,過年總要禮尚往來一下,現在快遞也方便,蒸好就快遞出去,第二天市區的親朋好友就拿到了,糕還是軟的,
“以前沒有快遞,也沒有私家車,市區的親朋好友要吃崇明糕,隻能蒸好了騎自行車送到郵局去寄。”
很多離開崇明,在上海市區成家立業的崇明人或者因工作、生活需要在異地、海外生活的崇明人,每年過年也都會想念那一口糯糯的崇明糕。幾年前,生活在北京的龔先生偶然在電商平台看到賣農家崇明蒸的店鋪,就下單了1個5斤糕。在簡短的溝通中,賣家餘小姐得知,龔先生70多歲,當年從上海的大學畢業後支援内地建設去了西部工作,後來工作調動到北京,從此定居北京,很少回家鄉崇明,在外漂泊多年,正宗鄉下蒸的崇明糕是他一直想念的味道。
在沈阿姨位于崇明鄉間的小院子裡,元旦以來,除了極端低溫的那幾天沒有左鄰右舍來蒸糕,其他日子幾乎天天有人來蒸糕,經常還要排隊,對沈阿姨夫婦來說,則是每天從早忙到晚,“有時候淩晨5點就起來蒸糕了,一般要蒸到晚上七八點,前兩年最鄰近春節的時候有幾次蒸到晚上九十點鐘,經常一天都顧不上吃飯。
沈阿姨說,他們夫婦蒸糕已經有30多年,都是每年過年前幫鄰居代蒸糕,最初是純粹為了營生,現在孩子成家立業了,他們過年蒸糕也不完全為了賺多少錢,找點事情做,
“蒸崇明糕是很有講究的,不僅要蒸熟,還要好吃,從糯米、粳米的配比,到淘米以後浸泡的時間,再到蒸,一步步都有講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