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面朝大海美文夜聽

面朝大海美文夜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5 16:15:09

面朝大海美文夜聽(賞美文吧馬蘭頭)1

春雨淅瀝,氣溫回暖,在江南河岸、路邊的田地,随處可見密密麻麻長在一起的馬蘭頭,葉片層層疊疊,東一隴,西一簇。“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采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這是詩人陸遊生動描寫兒童采摘馬蘭頭去做早飯的情景。

馬蘭頭又稱竹節草、馬蘭菊、紫菊、紅梗菜、魚鳅串、馬蘭青、雞兒菜、路邊菊等。其葉如澤蘭,青翠中透露出鮮活;其花似菊,呈現出一種高雅的紫色,人們摘其嫩莖葉頭作為蔬菜。清人王士雄的《随息居飲食譜》中稱馬蘭“蔬中佳品,諸病可餐”,明人趙楷著的《百草鏡》也說:“馬蘭氣香,可作蔬。”

馬蘭頭在古人的筆下名聲不是很好的,西漢辭賦家東方朔為屈原抱不平,作《七谏·怨世》詩,其中三四兩句雲:“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鶴弭翼而屏移。蓬艾親人禦于床第兮,馬蘭踸踔而日加。”把蓬蒿、艾草、馬蘭都喻為小人,而這樣的人卻受到君王的寵愛親近。唐代陳藏器在其著作《本草拾遺》中曾作了解釋:“馬蘭生澤旁,楚辭以惡草喻惡人。”倒是明代的李時珍說得公允,在其《本草綱目》中雲:“馬蘭,湖澤卑濕處甚多,二月生苗,赤莖白根,長葉有刻齒狀,似澤蘭,但不香爾。南人多采曬幹為蔬及饅餡。入夏高二三尺,開紫花,花罷有細子。楚辭無馬蘭之名,陳氏指為惡草,何據?”

明代筆記中有一首《馬蘭歌》:“馬蘭不擇地,叢生遍原麓。碧葉綠紫莖,三月春雨足。呼兒争采撷,盈筐更盈掬。微湯湧蟹眼,辛去甘自複。吳鹽點輕膏,異器共釁熟。物儉人不争,因得騁所欲。不聞膠西守,飽餐賦杞菊。洵美草不滋,可以廢粱肉。”生動地描摹了馬蘭頭碧葉紫莖的形态,其中所寫的吃法和現在并無兩樣。其他古籍如明人王磐的《野菜譜》中記錄了一首馬蘭頭的歌謠,雲:“馬攔(蘭)頭,攔路生,我為拔之容馬行。隻恐救荒人出城,騎馬可到破柴荊。”道出了馬蘭頭長勢之快和它的生機勃勃。

馬蘭頭是一種身價十分卑微的野菜。我小時候,常挎個小籃和母親到田頭挑過馬蘭頭,一手捋葉,一手拿小剪子将嫩葉剪下,菜梗嫩嫩的,有點微微紅,細細一聞确有股清香,挑出的馬蘭頭就放在小籃裡。

新鮮的馬蘭頭不能直接吃,需先在水裡洗淨,再到開水裡燙一燙,去其生澀。燙好的馬蘭頭吃法很多,可以拌豆腐幹,可以做豆腐羹。豆腐的爽口和馬蘭頭的清香可口使兩者相得益彰。清人袁枚的《随園食單》中就寫道:“馬蘭頭,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汪曾祺描寫他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馬蘭頭晾幹,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隻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裡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

春天,馬蘭頭靜靜地生長在田頭隴畔,溝渠路邊,沒有驚人的多姿,沒有豔麗的花朵,不與春争,甘于任人踩踏,卻為一代代的人們所喜愛。即便被人采摘完了,一場春雨後,又會蓬蓬勃勃地快速生長起來。

(作者:徐廷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