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因為每個人身上莫名的負罪感太重了。
負罪感和其他感情不一樣,它的殺傷力完完全全作用于自己本身,讓自身時刻處于一種自我折磨的狀态,不斷産生羞愧、自責的情緒。
前陣子黎先生和我說,他父母(也就是我的公公婆婆)十一要來京。一是看我,二是看看生産用的東西現在有什麼、缺什麼,和我一起準備準備。
我說:好哇,咱們帶他們在北京玩玩,車票我來買吧!
黎先生說不用不用,父母非要自己買。
我就沒堅持。
後來才知道,公公婆婆不會用手機買票。婆婆跑票務代理買。結果人家告訴她,隻能提前28天買。婆婆6月摔了腿,來來回回一折騰,腿便開始疼。
我問黎先生:為什麼公公婆婆這麼堅持自己買票?明明我用手機點兩下的事兒,他們為啥非要往返奔波?
黎先生說:因為他們說再讓咱們出錢買車票就更對不住你了!
我很詫異:啥意思?對不住我?還更?
黎先生說了一堆,我概括一下,主要有這麼幾點:
雙方父母商議婚事時,我父母明确表示彩禮有沒有都無所謂,兩個孩子好好過最重要。公公當時感動得抹眼淚。
公婆給的10萬彩禮我父母沒要,給了我和黎先生,作為小家庭建設基金。
婚禮全程按黎先生老家習俗準備,我父母對三金、婚禮規格、婚宴、娘家人伴手禮什麼的沒提任何要求。
公婆生日、過年過節都給錢。十一、過年帶公婆和我父母出去玩。從來沒問公婆要錢啥的。
三月初發現懷孕,黎先生給婆婆打電話,讓她來照顧我。婆婆說和領導說了,領導不同意。後來就沒來。我覺得很能理解,黎先生倒是有點耿耿于懷。
我一聽樂了,一邊火速給公婆買票,一邊念叨:這有啥啊?我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啃老是不正常的,不啃老是正常的。
黎先生說:在老家,年輕人一般都啃老。即便是結了婚生了孩子,都需要父母貼補。但我們從來都不啃老。
我說:那是因為小地方工資低,不啃老養不了孩子。北京工資高,我們自給自足為什麼還啃老?還有,本來懷孕就是我們自己的事,是給自己生孩子,不是給父母生孩子。和父母有啥關系啊?
況且婆婆還給我快遞過水果,加郵費估計得700塊(後來在我的要求下,終于不繼續快遞了)。
月嫂也是婆婆找的,人家以前是北京金牌月嫂,做累了也賺到錢了,就不做了。婆婆費了好大力氣才請到人家。
黎先生說:在他老家,女人懷孕是一件大事。懷了孕,就是家裡的皇太後,一大家子人都得圍着轉。
想吃什麼,多貴都得買;多麻煩婆婆都得給做,而且是天天做。很多都是一發現懷了就不上班了,躺床上婆婆伺候着。
我哈哈大笑:哪有那麼誇張,說得懷個孕跟快挂了一樣!
黎先生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很認真地說,他說的都是事實。
我隻好止住笑,說懷孕生子是你我的責任,不是公公婆婆的責任,他們不應該有任何壓力,更不應該有負罪感。
黎先生說:他們不會這麼認為的。
我說:那你有空兒就把正确的觀念灌輸給他們啊!
黎先生說他做不到。
02
我知道他做不到,因為他也是一個負罪感很重的人。
他一直覺得對不起我,已經說了好幾次,我都沒在意。現在想想,他和公公婆婆是一種類型。
因為高速很堵,他每天6:15必須出門。他雖然在國企,但工作任務繁重,經常加班,所以晚上一般是8:30甚至更晚到家。
我早飯做自己的,中午在公司食堂吃,晚上做我們兩個人的。
晚飯做好後我先吃,吃完順帶把碗洗了,廚房收拾了,給他留好。
他經常感慨:“人家懷孕了都是家裡人變着法給做好吃的,我這倒好,天天讓一個孕婦給我做飯”
他周末也要加班,所以懷孕後我們很少出去玩。而他的好哥們兒基本上每周都會帶懷孕的媳婦兒開車出去玩。
中間他還出了幾次差,短差長差都有。每次出差前都把飲用水打好,走前絮絮叨叨叮囑我:不要夠高處的東西,不要提重東西,不要洗床單被罩……一切等他回來再說。
他覺得他每天忙于工作,沒有怎麼照顧我。所以很對不住我。
不過我不這麼認為。
他平時晚上到家後如果不是特别累,都會陪我下樓走兩圈兒;周末一定會給我做好吃的;産檢也一次不拉地陪我去,隻有一次因為要開個很重要的會,領導不許請假,但也開車把我送到了醫院門口。
我跟他說了很久,他還是一副“我真是對不住你”的樣子。
03
我突然明白了中國人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因為每個人身上莫名的負罪感太重了。
負罪感和其他感情不一樣,它的殺傷力完完全全作用于自己本身,讓自身時刻處于一種自我折磨的狀态,不斷産生羞愧、自責的情緒。
更要命的是,假如對方明确告訴你“沒有關系”,你不僅不會釋然,反倒會更加愧疚。
為什麼黎先生和公婆有這種負罪感呢?我覺得有幾點。
一.傳統文化
正如武志紅在《中國式的情與愛》裡所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混沌的、黏糊的,人和人之間的界限極不清晰,彼此越位、侵蝕嚴重。
因為混沌和黏糊,所以明明是小夫妻兩人生孩子,卻變成媳婦兒給公公婆婆生孫子。
明明生兒育女這件事需要承擔責任的人是小夫妻兩人,傳統文化卻理所當然地把公公婆婆扯了進來。
從懷孕到生産再到養育,男方父母一下子背負上了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尤其是心理壓力——總是怕自己付出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表現得不夠賣力;怕兒子說自己,怕兒媳婦兒說自己;怕給親家落話柄……
插一句,我每次聽到女孩子振振有詞地對配偶說:“我為你生孩子”,就覺得特别可怕。生孩子一半是為了自己,一半是為了配偶。認為生孩子這事完全是犧牲自己、滿足對方,多少有點耍流氓。
二.年輕一代尚未覺醒
如果說老年人理不清思路倒也算了,很多年輕人也不清楚。或者是明明心裡清楚,卻假裝不清楚。
我曾無數次聽身邊的女性朋友、女同事抱怨:懷孕了公公婆婆不來照顧;照顧得不好、做飯難吃;公公婆婆靠不住、關鍵時候還是得靠自己親媽……
唯一一個特例是我的乙方高管。
她比我大幾歲,幾年前一次過節她請我們吃答謝宴,吃完飯送我回家。
在路上,聊起各自的生活。
她說,她兒子一直是婆婆幫忙帶,都五六年了,自己和婆婆從來沒紅過臉。
我很佩服,問她是怎麼做到的?
她說:養孩子是我和我老公的事。公婆不幫是本分,幫是情分。能來幫忙我已經很感激了,自然要對公婆加倍的好。
我聽了大為觸動。
她又補充一句:“人家老頭老太太,本來在老家過得舒舒服服自自在在的,非被弄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熟人也沒有,生活也不習慣,過個馬路都緊張兮兮的,搞個牌搭子都搞不起來,一天到晚隻能圍着咱的小家和咱的娃轉,你說是不是犧牲挺大的?“
我連連點頭。
她說:“好多媳婦兒和公婆吵架,就是沒理清這個道理”
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說這些,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
後來我發現婆媳矛盾激烈的人中,許多媳婦兒都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地認為公婆應該來帶孫子,而且必須要帶好的那種類型。
三.對比
中國人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樣,和别人不一樣就意味着不正常。所以時時刻刻喜歡和别人比,一天不比就覺得難受。
但從未思考過别人的做法是對是錯、有無必要,隻看别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
例如,公公婆婆發現别的老頭兒老太太都得拿錢貼補兒子和孫子,他們沒拿就内心有愧。
此時我才明白,為什麼女生節、我生日、我和黎先生結婚紀念日……婆婆都要給我發紅包(這個節其實我都忘了)。
婆婆親姐姐的兒媳近期也懷了孕,老太太每天燕窩、海參、雞鴨魚蝦伺候着。中間兒媳出了荨麻疹,老太太馬上送省會醫院醫治;有個頭疼腦熱,醫院查不出原因,老太太就四處奔走請大仙兒、燒紙……
可能是親姐姐帶來的壓力,婆婆見狀,要從開藥店的熟人那裡給我買燕窩快遞過來,被我婉拒了(我實在不願意吃人家的房子)。
此外,外界和輿論的壓力也很大。
端午節我們自駕回公婆家。和公婆出門時遇到一個老熟人,很熱絡地問婆婆:你媳婦兒什麼時候生?婆婆答11月。
人家又問那現在誰在照顧?婆婆說小兩口自己在北京(生活)。
對方聽了,雖極力掩飾,但詫異的表情還是呼之欲出,公婆也被搞得很尴尬,有點兒下不了台。
04
黎先生雖然是85後,但也難逃盲目對比的本能。
他的好哥們兒也在北京工作,但女方家裡是富二代,婚後小家一直都有保姆。
女方一直在家族企業工作,懷孕後就不去上班了,一個人呆家裡和保姆大眼兒瞪小眼兒,很是煩躁。而男方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周末不加班,于是每個周末都帶女方出遊。
老家的好哥們兒也愛帶懷孕的媳婦兒出遊解悶兒,那是因為小地方工作強度低,平時到點下班,周末從不加班,所以每周開車出去玩一下很容易實現。
而對黎先生這種平時都累得要死、周末還要加班的人而言,周末能陪我去超市采購采購、去商場吃頓甜品、給我做兩頓好吃的,已是很不易了。
就如同古訓所言: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迹,論迹貧家無孝子。
所有的事要從客觀情況和條件出發,盡心盡力就好。
05
莫名的負罪感是一種消極的能量,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明明很簡單的事,卻被搞得很複雜。
而且一個滿懷負罪感的家庭成員會讓整個家庭處于微妙的壓力狀态。
隻有每個人都卸下這種負罪感,我們才會生活得越來越輕松愉快。
事實上,公婆對兒媳、丈夫對妻子的負罪感不算特别可怕,世界上最可怕的負罪感是子女對父母的。
因為中國的父母,特别是媽媽,是制造内疚感的頂級高手。她們出于某種本能或者是無意識地讓子女一輩子生活在負罪感中。這個有機會再寫。
注:此文發出去,肯定會有很多人說年輕人工作忙,公婆不幫忙根本沒法生孩子。事實确實如此,但從道理本身來說:父母不幫是本分,幫是情分。能來幫就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的咱就别苛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