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橫岩中學王紫月老師利用洋蔥學院開展課堂教學。受訪者供圖
湯敏
國務院參事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
楊臨風
洋蔥學院聯合創始人兼CEO
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踏上新征程,在這個時間節點,關注鄉村教師群體,具有非凡的意義。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鄉村教師290多萬人,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58.3%。2006年起特崗計劃實施至今,大規模招聘了農村青年教師,青年已成為鄉村教師的中堅力量。
在鄉村教師的研究中,近十五年來這一代鄉村教師被劃分為“第五代鄉村教師”,也是我們當下所關注的“新生代鄉村教師”。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蓉對新生代鄉村教師群體進行了持續關注和研究。她給出這樣的評價:他們接受高等教育,從鄉村走出,又返回鄉村任教,服務鄉村、反哺鄉村,給鄉村的社會建設和鄉村學校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盡管鄉村學校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已得到顯著緩解,但新生代鄉村教師所面臨的新問題帶有更鮮明的時代特征:結構性缺員較為突出、素質能力有待提升、發展通道相對偏窄、職業吸引力不強……
如何擺脫新的困境?新生代鄉村教師仍在探索的路上。
群體呈現城市化、信息化特質
鄭新蓉近年調研結果顯示,新生代鄉村教師多數生于1980年之後的農村,超過80%都出生于多子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鄉村,以農村戶籍為主,其中女性比例很高;14歲以前基本生活在農村;畢業院校通常是本省普通院校或普通師範,六成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曆。
同時鄭新蓉發現,各種改革政策和城市化進程,與新生代鄉村教師的成長、遷徙、就學經曆相近,也形成了他們特有的城市化、信息化等特質。
“特崗教師、青年教師的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在于他本身的探索能力、學習能力非常強,視野很開闊。”洋蔥學院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指出,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鄉村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教師培訓上,要注重加強教育信息化的應用。
面臨教學水平提升、晉升職稱等壓力
黑龍江一位鄉村教師提到,鄉村教師水平相對落後,很多學生是留守兒童,層次較低,學習硬件設施也較為落後,如何把課教好,成為最大的困擾。這幾乎也是大部分鄉村教師面臨最大的困境。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指出,如何把課教好、把班帶好,對于一個剛開始步入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來說,是最難的部分,也是最需要幫助的部分。“青年教師尤其是特崗教師,有相當一部分沒有經過師範培訓,非師範類專業畢業,又在最基層從事教學工作,對于培訓存在強烈需求。”湯敏說。
教學任務壓力以外,對新生代鄉村教師來說,還面臨經濟負擔、晉升職稱,以及個人婚戀方面的壓力。
湯敏提到,80%左右的特崗教師有過城市生活經曆,接受高等教育後又回到鄉村,因此在生活習慣上也面臨一些不便,例如網速、消費、物流等不便捷。
今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針對鄉村教師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創新挖潛編制管理、暢通城鄉一體配置渠道、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拓展職業成長通道等7方面舉措。
文件還提出,“關心鄉村青年教師婚戀問題,發揮工會、婦聯等組織的作用,幫助他們幸福成家、美滿生活。”
■ 對話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洋蔥學院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
互聯網賦能鄉村教師 帶動鄉村教育“彎道超車”
“現在鄉村的教室都蓋得不錯了,最大的不均衡是在教師資源上。因為條件艱苦,沒有優秀教師能長期在鄉村學校待下去。”在湯敏看來,對鄉村教育來說,比硬件投入更重要的,是對教師的培訓。
提高貧困鄉村的教育質量,核心在于老師。而對于青年教師,特别是新教師來說,師資培訓是最需要的。
“作為鄉村一線教師,經常會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想要解決卻不知從何下手。”楊臨風指出,這個群體沒有經驗、沒有方向,往往不是他們不想改變現狀,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改變。
在他們兩位看來,如果沿用過去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模式,很難改變鄉村教育面臨的困境。而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大面積普及,給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可能。“未來可以嘗試校内校外結合、線上線下結合,讓鄉村教育實現彎道超車。”湯敏說。
這對鄉村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是更高的考驗。湯敏希望,打造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教師成長平台。
2017年起,湯敏主導的“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簡稱“青椒計劃”)正式啟動,全國23個省份的鄉村青年教師,每周三晚與周六晚兩次課,在手機或電腦上參加“青椒”培訓。迄今,“青椒計劃”已經曆經三屆,總共覆蓋全國249個區縣的1萬餘所學校,近6萬名鄉村青年教師。
與傳統師訓項目不同的是,“青椒計劃”聯合了多方,包括企業、學術、公益機構等,通過“互聯網 ”方式連接優質的師資培訓和課程資源,探索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的助力鄉村教師發展的新路徑、新公益、新模式。
洋蔥學院則是“青椒計劃”鍊接的重要資源方之一。這個在線教育企業把所有商業付費産品免費向鄉村中小學開放,幫助鄉村教師開展日常教學。
2010年,楊臨風從哈佛大學畢業回國後發起公益項目“陽光書屋”,在甘肅、湖南等地向農村學生捐贈定制化的硬件設備,希望用科技的力量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三年後,他又聯合創辦洋蔥數學(後更名洋蔥學院),專注研發在線教學資源和軟件。從公益機構轉型而來,這讓洋蔥學院天生就帶有社會企業的基因。用楊臨風的話來說,“做這件事一開始希望解決的就是社會問題”。
六年來,洋蔥學院先後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美麗中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等公益機構深入合作,已經惠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3500餘所鄉村學校超過5萬名鄉村教師。
談教學痛點
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有限
新京報:目前鄉村教師在教學上的痛點是什麼?
楊臨風:鄉村青年教師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已經厭學的學生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很多老教師都不一定能搞定。
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還很有限,尤其數學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可能隻會拿着粉筆畫、看着教參講,當學生聽不明白、不感興趣的時候,老師就慌了。
新京報:目前鄉村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大概是怎樣的?
楊臨風:盡管和城市尚有一定差距,但硬件設備基本完善,制約鄉村教師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優質資源和信息。雖然大部分鄉村青年教師具備日常使用互聯網的能力,但畢竟受環境的局限,信息獲取上難度會大一些,他們得到的優質信息是不夠的。
從專業性上來講,信息化教學強調幾個能力的綜合,一是對學科内容本身的理解,二是對教學法的理解,第三才是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鄉村教師缺少這樣可落地的方案。
談鄉村教師培訓
鍊接頂尖教育資源 大面積覆蓋鄉村教師群體
新京報:你提出的“新木桶理論”含義是什麼?
湯敏:木桶理論傳統的說法是,一個木桶的容水量是由它最短的一塊闆決定的。我提的“新木桶理論”,是把每一個公益機構看成是一塊木闆,每個公益機構把自己的最強項拿出去跟别的機構合作,相當于拼成一個大木桶。公益機構應該聯合起來才能幹大事。
新京報:“新木桶理論”在“青椒計劃”中如何體現?
湯敏:我們聯合了國内30餘家優秀教育公益機構、企業、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包括北京師範大學、滬江互加計劃、洋蔥學院等社會跨界資源,讓每個機構充分發揮自己的“長闆”作用,為鄉村青年教師,尤其是特崗教師提供為期一年的、專業的、社群化的系統性培訓,并持續提供其他相關支持。
新京報:洋蔥學院對鄉村教師會起到哪些作用?
楊臨風:我們會盡可能将信息化資源、軟件、平台、工具、培訓結合為一體給到教師,讓他們能夠用起來,手把手教他們能夠落地的框架和手段,以及教學資源和平台的常态使用。基于這些,我們再去培訓他們一些稍大一點的方法論,教學流程整體是什麼樣,課堂環境應該怎麼設計等等。
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直接播放我們的視頻課程,每個視頻隻有5~7分鐘,但這一小部分内容對于點燃學生的興趣,以及打通一些關鍵的、難于理解的部分是很有用的。播放完之後,老師可以進行提問引導,與學生互動,這樣學習就變得相對容易了。
新京報:培訓結束後,持續性怎麼實現?
湯敏: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工具是社群,青椒和洋蔥都在做老師社群。這些老師可進行資源使用、技術操作、知識等交流。
楊臨風:我們會在群裡定期做一些活動,另外老師們會不斷有問題提出來,我們有專門的助教團隊,目前團隊4位工作人員專職跟蹤指導,随時提供服務。群内老師們互相回應和支持也很重要,每個老師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
新京報:為什麼選擇運用互聯網方式解決鄉村教育問題?
湯敏:如果用傳統的方式根本培訓不過來,且成本非常高,能覆蓋到的範圍也有限,很多教師是輪不到的。“青椒計劃”鍊接全國頂尖教育資源,專為特崗教師設計課程,免費提供。互聯網一個好處就是共享,不管多少老師,都能夠大面積覆蓋。
楊臨風:專業賦能可以通過更快速和更便捷的方式來實現,通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手段放大它的價值。如果一個很好的方案能夠改善現狀,我們就希望這個東西趕快鋪下去,讓它幫助成千上萬的鄉村教師群體解決實際困難。
談新理念新形态
提倡以學生為中心 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新京報:充分利用資源後,老師節省的時間要做什麼?
楊臨風:其實,“講”隻是教學其中一個環節,講完了要交流觀察,要檢查學生是否真正聽懂了,要給學生布置任務……這一系列環節都很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滿堂灌”,一節課45分鐘全都是老師在講。現在這個環節用更高質高效的方式來進行,老師就可以去做那些原來沒時間做的事。
老師的功能不應該局限教學上。未來的教育,凡是重複性的東西都交給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去做,人隻做創新性的東西。這種方式減輕了老師的負擔,讓他們能夠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其實對老師來說難度比“滿堂灌”要更大。
新京報:鄉村教育如何彎道超車?
湯敏:越是貧困地區越應該率先推廣教育信息化,推廣先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學生不可能在學校待一輩子,學習能力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
現在城市裡越是好的學校,教育理念、軟硬件越是先進,而農村還是傳統的教育方式,這樣差距越來越大,如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就要依靠全新的方式來改變農村的教育。隻有運用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的方式,城鄉之間的差距沒有那麼大,才有可能緩解。
新京報:先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指什麼?
湯敏:目前的分班教學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産物,而未來社會需要創新,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人是傳統教學方式教不出來的。過去都是以老師為中心,現在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給他們表達的機會,這就需要組織教育流程的重構。
在做教師培訓的過程當中,也在慢慢滲透這些理念,一下子走到最前沿不現實。但要盡可能推廣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孩子能享受新的模式,讓他們10年、20年以後真正滿足社會的需求。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