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孔子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而最早的踐行者是中國教育界的先師聖賢——孔子。他的學生子路和冉有問同一個問題,“要是聽到正确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他竟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應先問下父親和兄長,冉有可以馬上行動。
為啥這樣?孔子當然不會誤人誤事。相反,他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做事情。因為他對這兩個學生有透徹的了解: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于是冉有臨事要果斷,子路遇事要三思而行。孔老夫子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從現在看來,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科學理論。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那麼采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就應有所差别,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從事教學工作也有些年頭了,對因材施教的理論是很熟悉的了。但在現實工作中,真正要做到對所有的學生因材施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往往隻能應用在培養少數優秀學生方面。雖然這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不了解學生的教學,就是灌鴨式的了。
有人說,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孔子就是達到這一境界的第一人。他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且桃李滿天下。他的這一教育思想能流傳至今,且被後世的教育工作者不斷繼承和發展,正證明了因材施教是亘古不變的教育真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