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很多改朝換代的時候都會出現一些谶言。谶言一直都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因為,它能在事情還未發生之前就做出預示,并且,預示往往還能夠變成現實,讓之前所有不能夠解釋的地方最終都恍然大悟。但是,有這樣一句谶言卻是一直沒有得到周密的解釋,那就是:“ 代漢者,當塗高”。
兩漢的時代,漢武帝就感歎過“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一般谶言都需要有人傳唱之後才會有相當的知名度,但是,這句谶言的出處确實很難知道了。《春秋谶》裡也說道過:“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
讓人奇怪的是,之後出現的劉秀要當皇帝的谶言都一一實現了,那麼,為什麼“ 代漢者,當塗高”還沒有實現。即便,後來曆史的發展證明了公孫述不是塗高,但是,那個塗高也一定不是光武帝劉秀呀。難道這是一則假的谶言,還是當時的人們對它的理解有誤?
甚至,在東漢王朝延續了兩百多年之後,這則谶言依舊盛傳,當袁術知道了這則谶言之後又和公孫述一樣,覺得自己才是谶言指定的那個将要奪得漢家天下的人。大家都知道,袁術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第一個稱皇的枭雄,那麼,相比曹操、孫權他又是從哪來的自信呢?其實,袁術的自信來源之一就是這則谶言。
史書上有記載,袁術覺得自己的名字應了“代漢者,當塗高”這則谶言,自己是将要統一天下的人。但是,袁術的名字和塗高可沾不上邊呀,那麼,他究竟是怎麼想的?原來,袁術當時已經從孫堅手中詐取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玺,玉玺在古代就是皇權的象征,這玉玺往那诏書上一蓋就是金口玉言,難以反悔了。
當然,隻有皇帝才配擁有玉玺,袁術得到了人家的傳國玉玺自然是尾巴翹得老高,認為自己就是命定之人了。但是,這樣還是不能和谶言挂鈎啊。袁術實際上是這麼想的:“塗”可以通路途的“途”呀,意思就變成了大道,而“高”字就取字面意思,高大嘛。因為,谶言是要指明誰是皇帝,那“高”就是名詞了,指高大的人。
所以,這“塗高”合起來不就是指:“走在大道上高大的人”嘛。袁術字公路,所以,這自然是符合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樣的解釋是非常牽強的,可見,袁術想做皇帝瘋狂到了什麼地步。
終于,在建安二年,袁術把這則思想落實到了行動上,在壽春自稱皇帝了。其實,袁術也不想一想,自己統治的地方還不到整個漢朝版圖的十分之一,怎麼有實力稱帝,所以,貿然稱帝,袁術的隻是成了大家攻擊的活靶子而已。果不其然,袁術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被别人消滅而已。
不過,這則谶言依舊在流傳,等着真正颠覆東漢天下的人出現。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戰火點燃了整個中華大地,此時,東漢王朝如大廈之将傾。而這樣天下分裂的局勢将被曹魏王朝徹底結束。那麼,這樣的結果又是否印證了那則谶言了呢?
當塗,現為安徽北部的一個縣,傳說,這個地方是因為大禹治水時,他取了當地塗山氏的一位女子作老婆,所以,才叫這個名字的。而當塗在周朝的時候是分屬于吳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被楚國取得。可能,光武帝劉秀因為沒有聽到過這個地名,所以,才會認為“代漢者,當塗高”的谶言指的是一個叫做塗高的人。但是,在劉秀之後的兩百年,曹操出現了,他的出現及日後的作為正是印證了這則谶言。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谯國人,換算到現在,那曹操就是安徽亳州人。亳州正好是安徽省的北部地區,而當塗正好也在安徽北部,所以,當塗與亳州是有關系的。但是,曹操又不叫塗高,那麼,又怎麼判斷他就是那個人呢?其實,一開始這則谶言就被理解錯了,“高”字真正的意思是指高能力的人、高人。并且,最初的“魏”字,實際上寫作“巍”。後來,省略了上面的“山”,所以,“魏”的本義就是“高大”,所以,這則谶言指曹操這樣的亂世奸雄就沒什麼疑問了。
在曹操死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禅讓位自己,而在漢代太史丞許芝看來 “代漢者,當塗高”指的是魏代漢。因為,魏字有高大的意思,而曹操建立的王朝不就是魏朝嗎?但谶言到底是谶言,其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又有誰知道,隻是能做故事聽聽而已。另外,生拉活扯要跟它拉上關系的還有後世的石勒、蕭道成、郭威。
谶語的價值就在于可以穿鑿附會,人們常說一語成谶,是因為人們隻能記住實現了的,沒有實現的谶語早就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了。誰最後真正代漢了,誰就是塗高,不是塗高也能穿鑿附會成塗高。
孫權要是統一了,也可以說他們家塗高,他爹孫堅字文台,台,塗高也。劉備要是統一了,說他們家門口有一株大桑樹,亭亭如蓋,也塗高。這句谶語要是靠譜的話,最該統一天下的應該是劉表,劉表,字景升,華表塗高,景升也塗高,都塗高。高幹、高覽,一個高處幹,一個高處覽,看不下去了跳出來說:我們才是地地道道的“塗高”... ...
參考資料:
『《春秋谶》、《後漢書·袁術傳》、《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