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參差不齊”。
“參差”的意思是長短、高低等不整齊的樣子。“不齊”是參差的意思的重複。所以“參差不齊”的總體意思就是高矮交錯、不整齊。
這個成語的起源,與音樂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戰國時,屈原在《九歌·湘君》裡寫到: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描寫了湘水女神苦等夫君的思念落寞之情。這裡的“參差”可以用來吹奏,明顯是一種樂器。
湘水女神吹的“參差”到底是什麼呢?
它就是出現于先秦時代的排箫。
湖北随縣曾侯乙墓彩漆排箫
古人為什麼把排箫稱為“參差”?
這是因為排箫由多根細管組成,長短不一,古人為了形象地描述這種“不齊”的狀态,便用當時已有的“參差”一詞來指代排箫。《風俗通義》中記載:“其形參差,像鳳之翼”,說明排箫的樂管不隻是長短不一,形狀還如同鳳鳥的翅膀一樣,是一種有規律的排列。
相傳“參差”是上古時期,黃帝命樂官伶倫制作的。伶倫在奉命創制音律的過程中,選用了長短不一的十二根竹子插在地上,世界變化,風吹物動,使竹子發出不同的聲調,伶倫依此調音校樂,制出了中國最早的樂律“十二律呂”。而那十二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就是“參差”,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排箫。
在中國古代,“參差”排箫是很重要的禮樂器。
周公制禮作樂,做六代樂舞用于幾個非常重要的郊廟祭祀場合。六代樂舞包括:黃帝時的《雲門大卷》(祭祀天神)、堯時的《大鹹》(祭祀地神)、舜時的《韶》(祭祀四方)、禹時的《大夏》(祭祀山川)、商湯時的《大濩》(祭祀周的始祖姜嫄)、周武王時期的《大武》(祭祀周的祖先)。六代樂舞中所用的主要樂器就包括排箫。後來季劄聞此樂,認為“盡善盡美”,可見其音響之和諧優美程度。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排箫實物遺存,是出土于河南鹿邑太清宮遺址的長子口墓的四組商末周初的骨排箫。它們是用禽類的腿骨制成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
長子口墓骨排箫實物及出土時的情況。
另外較早的排箫實物還有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的石排箫,時代屬于春秋早期。這件排箫石質堅硬,共有十三個音管,除了第七管因口部殘破過甚以外,其餘十二個管均可吹奏。環繞排箫上部斜刻一寬帶,以示用帶縛管。
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石排箫
西漢時,漢宣帝賜龜茲绛賓王與其妻弟史宮廷樂師與舞隊,《漢書》記載了這段曆史“(绛賓王與弟史)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如漢家儀”。排箫大緻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龜茲的。
于是很多龜茲壁畫上也有手持排箫的樂人:
克孜爾石窟第76窟主室右壁
克孜爾尕哈石窟第30窟後室券頂
《詩經·周頌》中描繪了周天子在宗廟祭祀先祖時所奏之樂:“箫管齊舉,喤喤厥聲,箫雍和鳴,先祖是聽。”其中“箫”指的就是排箫。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排箫的音色純美,輕柔細膩、空靈飄逸,既能獨奏又可以合奏。大家可以聽一下排箫的音色:
不止中國,排箫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希臘神話中它被稱為“潘神的牧笛”(Panpipes)。是山林水澤之神茜任克絲(Syrinx)為逃避牧神潘(Pan)的追求,将自己化身為水邊的蘆葦。牧神為之神傷,削蘆管制成樂器吹奏,用它迷人的聲音來治愈失戀的痛苦。
拉丁美洲很早就有這種樂器,秘魯人稱之為“安塔拉”,玻利維亞人稱之為“西庫”,都是指排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