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曾有過諸多亂世,亂世出英雄這句話一點沒錯。有着大一統思想的華夏民族,分久必合是大勢所趨。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确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産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随着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諸國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拉開了秦國變法的序幕。
我們都知曉鹹陽是秦國的都城,但,秦國曆史上也曾有過遷都的行為。文獻記載,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栎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所以說栎陽城是商鞅變法的起始之地。
如今栎陽城遺址位于西安市閻良區中部,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彙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末項羽三分關中稱三秦之地,栎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的都城,漢高祖劉邦也曾一度以栎陽為都城,其父即葬于栎陽城北,不過東漢以後這座城市逐漸沒落了。
栎陽城遺址傳承悠久,是曆史文化遺産财富的寶庫,這座城市在中國古代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從古至今,史書典籍中都有着它的身影。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曾到過古栎陽北邊的荊山,為了平息這裡的水患,鑄造了一座鼎鎮壓于此。這也是荊山鑄鼎傳說的由來。到了商代末年,周代早期。周文王姬昌,為了為斷芮虞之訟,決定打通岐山到芮虞的道路,這條古道在周文王的支持下,很快修建完成。由于古栎陽在這條古道附近,所以道路的通暢、交通的發達使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西周時期,周武王定都鎬京。栎陽城處于其周邊,相當于郊區和市區的距離,是西周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突出,從西周都城東北方向通往今山西所在就必須經過栎陽。同時,它相對于其他鄰近城池的繁榮,使得西周王室喜歡把這裡當作畋獵之地。
到了春秋時期,由于在栎陽的西面有周人的舊都岐周、豐京和鎬京,東面可沿渭河出函谷關直達廣闊的中原,北面可渡過黃河沿汾水到達魏國趙國,也可直接到達黃河以西遠至河套的廣大地區,交通十分便利。司馬遷說栎陽的地勢是“北卻戎狄,東通三晉”。于是關中早期城市栎邑就在這裡形成了。秦晉兩國在岐芮道上進行了頻繁的争奪戰。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晉國的栎邑(即栎陽)。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都自雍城遷至栎陽,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至鹹陽。秦末楚漢相争,項羽三分關中,栎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之都城。漢王劉邦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後,亦以栎陽為都。至七年(公元前200年)才遷都長安,而漢太上皇仍留居栎陽,死後也葬于城北塬上,即太上皇陵。
栎陽城遺址對秦漢曆史、秦漢文化及文化遺産都提供了新的物化載體。中國考古相關部門對其先後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出三條街道、六個城門,第二次發掘出三個城門、十三條街道。全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2200米。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為栎陽制造,說明栎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制做的重要基地。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内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着“四兩半”字樣,當是顯貴或富商大賈所遺留。司馬遷說栎陽“亦多大賈”,說明這裡的商業十分發達。
在對栎陽城的考古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在對古城内遺存的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筒瓦、闆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大型建築基址中發現的長73厘米,最大徑63厘米的巨型筒瓦、夔紋大瓦當殘片、空心磚踏步道等指标性的遺物遺迹,揭示出這些夯土建築應為秦高等級宮殿。”劉瑞說,出土器物殘片上的“栎陽”、“宮”刻文,确認了古城是“商鞅變法”發生地的“秦都”。據了解,瓦當是用來固定瓦的建築構件。遼甯綏中秦碣石宮遺址、秦始皇陵等高等級遺址,曾經出土過體格巨大的夔紋瓦當,一般和此次栎陽遺址出土的筒瓦配套使用。筒瓦擺放在屋脊上,兩頭用夔紋瓦當擋住,使用其的都是大體量建築。
栎陽城遺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裡出土的“栎陽”陶文清晰可辨,而且确認了“商鞅變法”發生地正是栎陽。栎陽城作為戰國時秦國、西漢早期都城,規模大,保存較好,有比較完整的城市布局。在中國城市發展階段上,栎陽城是的舉足輕重的一個環節,對研究秦漢都城的規劃、中國城市的發展史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貨值列傳》 司馬遷
《親曆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部
《商君書·更法篇》 商鞅
《史記·淮陰侯列傳》 司馬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