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被稱為“中國普通話之鄉”,置身灤平,猶如身處播音員中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在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矗立着一塊“普通話語音标本采集地”大型标牌。
灤平縣地處京津遼蒙等省區市“金三角”交彙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是溝通京津遼蒙的交通要沖。
1953年,國家語音工作人員曾先後兩次來到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進行普通話标準音采集。普通話是根據從灤平采集的語音來最後定的标準,被認為“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
當時,普通話采集采集對象是時任金溝屯村第四完小小學教師白向民、金溝屯中學教師石俊勇。
灤平與普通話的故事,要從600多年前的明朝說起。
明朝初年,經過數十年與蒙古政權的征伐拉鋸,中原地區人口銳減。地處山區、的河北北部山區成為人口内遷的重要基地。
早在明朝,官方語言為南京官話,以金陵雅言為标準音,以《洪武正韻》為規範。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随之而來的南京話又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
後來,清兵入關,從京畿等地遷來的王公大臣和八旗軍隊,構成了灤平人的主體,這部分人受當時“北京官話”的影響,發音自然統一。
清朝康熙時期,金溝屯是由焦、牛、敖、白四姓旗人從古北口内北京密雲遷過來建立的。連金溝屯的名字也是從密雲那邊複制過來的。與京城交往密切,受當時北京官話影響較大。
一組數據代表了灤平人整體普通話水準。2014年,灤平率先實現了國家2020年語言文字工作主要目标,領跑全國其他地區6年。“普通話體驗區”是國家語委授予灤平的名号。
金溝屯村
作為全國聞名的普通話之鄉,河北灤平聲名遠播。
不少灤平人因為講一口“普通話”,無形中具備了一種天然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灤平農村的年輕人被北京一些大單位招去做話務員、服務員等,灤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