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工藝珍品。
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觞期。
人們能見到的标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
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并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産地是河南鞏縣窯。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并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 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
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着。
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曆史人物等;
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遊魚等;
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
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随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