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又稱“吉雲塔”,始建于建于北宋,曾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佛塔。
我家曾住在方塔園邊上,晚上納涼,街坊鄰居說得最多的就是方塔傳奇。據說建塔之初,一位工匠師傅畫了一稿又一稿,始終畫不出令他滿意的佛塔靈動形态。一天,他看到身穿長裙的女兒在竈口邊站起,火光輝映一個苗條的身影顯現在白牆之上,靈感随之而來,畫出了婷婷玉立的方塔造型。這便是建于北宋華亭縣城興聖教寺内9層磚木結構的興寺教寺塔,塔高42.5米,呈四方形,故俗稱方塔。
上世紀七十年代方塔修葺後,這座清代光緒年間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佛塔,又見芳華楚楚,重現“佳麗”古樸風韻。随後,我國著名城市規劃與建築學家馮紀忠先生主持方塔園建設項目。馮先生喜歡清代黃霆寫的一首《松江竹枝詞》:“巍巍樓阙梵王宮,金碧名藍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在馮先生的心裡,方塔不僅是工匠女兒的美麗化身,而且更像是一頂花轎。轎子是要高擡的,而“擡高”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禮遇。所以,馮先生設計時,對方塔照壁前的地坪作下降處理,形成了一個開闊的廣場空間。如此,仰望方塔,自然被高擡一級且高要看一眼了。
方塔神奇,千年不倒,精彩可期。按照當地居民王老伯的說法,方塔“高壽”,是“修”來的福分。他所說的“修”,不僅是曆史上多次修繕方塔,更指方塔具備了自我“修正”功能。俗話說樹大招風,高高聳立的方塔招風也怕風。所以,必須防風。方塔除了塔刹頂端至九層塔檐四角有4條“浪風索”外,底層圍廊立柱上有秘可探。
隻要到方塔底層圍廊四周兜一圈,就會發現西北角高,東南角低,塔身立柱西北與東南高低相差足有20厘米。可以想見,方塔一開始是向東南傾斜的。但有奇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聖教寺塔複原修繕記略》報告稱:“塔身向西北傾向約54厘米。”原來,松江地區一年中多刮東南風,方塔長期迎風受力,逐漸扶正并由東南嬗變為向西北傾斜。這大概就是王老伯所說的方塔有“修”來之福。
此外,1975年開工修塔時另有新發現,即每層塔身牆體内鑲嵌有“井”字狀的三道木箍。著名古建築學家陳從周先生曾經分析說:“就是這二十七道木箍創造了奇迹。”與此同時,方塔還是我國佛塔修繕中完整保留宋代鬥拱最多的古塔之一。如今登塔可見,方塔木構件尚存古代鬥拱177朵,其中以宋代鬥拱最多,占百分之六十二。
就是這座又稱“吉雲塔”的松江方塔,在上千年風雨雷電考驗中傲然而立,不僅抵禦了腐朽侵蝕,而且在古代兵火和1937年日機狂轟濫炸松江城時幸存下來。當時,方塔周邊被夷為平地,方塔和照壁躲過了一劫。對此,衆說紛纭。有人說日機未炸毀方塔,是留作進攻上海作地面導航坐标;更多的老百姓相信,吉人自有天相。
在千古高聳、亭亭玉立的方塔面前浮想聯翩。松江古稱華亭,别稱雲間,華亭唱晚是鄉愁,煙霞不散彩雲間。在雲間這朵祥雲裡,龍的傳人點亮了閃爍工匠精神的智慧燈塔,譜寫出不是夢的江南美麗神話,讓原本隻是僵硬的磚木結構建築富有了生命和靈魂。所以我說,方塔是美麗的中華神奇,與之相伴,又添守護江南文化的一份情懷和自信!(尹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