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蕭放勝芳現象

蕭放勝芳現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8:33:02

南有蘇杭,北有勝芳

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分會同仁應河北廊坊勝芳古鎮管委會邀請,前往勝芳考察中元節河燈會及相關民俗,并參加勝芳鎮與亞細亞民俗學會等單位組織的“中國傳統節日保護與勝芳古鎮文化建設學術研讨會”。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1

勝芳在北京、天津與保定之間,距北京隻有120公裡,離天津70公裡。從前這裡水域寬闊,屬于白洋澱以東的窪澱地區,稱為東澱或勝芳澱。勝芳曆史悠久,在春秋末期,已有村莊出現,當時稱為“堤頭村”。戰國時期改名武平,北齊又改名為渭城。蘇東坡父親蘇洵曾在文安縣任主簿,将南方的水稻與蓮藕種植技術引入本區,該地夏日如同江南,稻浪滾滾,菱荷飄香。人們對此發出“勝水荷香”、“勝水流芳”的感歎,勝芳由此得名。民間還有“南有蘇杭,北有勝芳”的美譽。曆史上的勝芳屬于水陸交通的要區,《文安縣志》稱:“水則帆樯林立,陸則車馬喧阗,百貨雜陳,商賈雲集”,是京津地區物資進出的重要轉運地。在100多年前就有400餘家商鋪,僅錢莊就有30餘家,是京畿地區的著名商埠。勝芳人依水而生,當地傳統行業是葦行與漁行,這兩大行業曾經是地方民衆的主要生計來源。勝芳古鎮圍繞着民生主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生态,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強烈地感受到勝芳文化的獨特魅力,如果說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部門要确定文化生态保護區的話,勝芳是華北地區難得的傳統與現代和諧共處的文化生态區。我是第二次來勝芳,這次調查雖然暑熱難當,但對勝芳傳統文化的鮮活印象深刻。

說不盡的花會

勝芳是工商兼備,移民彙聚的古鎮,古鎮人的社會結構常以“會”的形式出現,勝芳花會聞名遐迩。勝芳花會分陸地花會與水上花會兩類:水會是漁民舉辦,時間在五月十三,祭祀關公。水會已經失傳;勝芳陸上花會在曆史上有72道,由葦行(亦稱草行)人舉辦,花會祭祀主神是火神,傳統祭祀時間是六月二十三。直到今天,勝芳仍有30檔花會,這些花會都有百年以上的曆史。但擺會的時間改為正月十三到十五。擺會由勝芳鄉藝總會負責,當地人稱鄉藝總會為“大會”、“杠會”或“總會”。下面各檔花會稱為小會。據現任大會會首王志計介紹杠會在明朝初年即已出現,出會行走各檔花會有固定的位置,總會大旗在前,作為旗門;其次是炮會,遇到要害處即放炮趕鬼;第三檔是中幡會,為火神爺出殡扛幡;第四檔是保嬰會,專門負責收留花會期間走散兒童;第五檔是跨鼓會,當地人說它是火神爺的耳朵,以鑼鼓為火神開道。這五道花會是扛會的基本隊伍,缺一不可。其他花會随後排列,最後是八人擡的火神駕。花會行走路線固定不變,現在仍然如此。

現存花會中我有幸見到的是武術會與跨鼓會。武術會在勝芳擁有盛名與廣泛的群衆基礎,從老年到少年,從幹部到百姓都以勝芳武術自豪,在勝芳充溢着尚武習武的風氣,習武的老者神清氣爽,中年沉穩内斂,青年英氣勃發,少年天真活潑,從人們的眼睛中看到的是平和與安定,這樣的眼神不要說在城市裡,即使是鄉村也很難見到。武術給勝芳人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強壯與防身的技藝,更多地是心裡的充實。這裡的十餘檔武術會仍保持數百年來免費教授武藝的傳統,甚至還有師傅給徒弟置裝、備辦器具。小孩子八九歲就開始拜師學藝,師傅傳授武藝時,首重道德教育,“學藝先學禮,習武先習德”。學藝的過程也是道德教化的過程。這次看到了東公平、同仁等武術會的表演,赤手空拳的對打與傳統冷兵器的操練,騰挪奔越,一招一式,男女老少都是功夫了得,我們看到了民間武術的真功夫,從形體動作與相貌看,他們都是功夫演員的好料。

跨鼓會,是鼓、钹的合奏,其間常四人配合擺出梅花的陣形圖案,音樂節奏威武有力,具有戰鬥操練的特征,傳說是明朝衛所軍隊遺留下來的軍中戰舞,應是可信的口頭證據。我們在8月14日(農曆七月十五日)晚上觀看了鎮上童子表演的跨鼓。當我們來到街道委員會辦公室時(跨鼓會經常演練地方),小朋友開始穿上演出服,包上黃頭巾,戴上有絨花地方頭飾。都是孩子的媽媽在給孩子上妝。我問一個年輕的媽媽,你如何知道頭飾的松緊,她說看小朋友的感覺。演出空間不大,二十多個孩子在前面表演,家長與我們考察人員在旁邊觀看,天氣悶熱,我們大汗淋漓,家長擔心小孩熱,有的在後面給孩子扇風,但那些孩子全神貫注,沒有一個松懈。鼓舞表演非常專業,而這些孩子才練半年,他們周六周日下午6-8點練兩小時。負責活動的王晟老師告訴我,小孩子的最大心願是到北京表演一次,我在聽到王老師不止一次地說到此事時,心裡沉甸甸的,我能幫助孩子完成心願嗎?!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2

元宵鴨子燈與七月十五荷花燈

勝芳花會集中表演的時間是元宵節。元宵燈會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我沒有看過正月元宵節期間的擺會,但從資料中知道那是勝芳人一年中的盛會。我曾經在韓國東亞燈會的國際研讨會上介紹過勝芳,當然那時我還沒有到過勝芳,紙上得來終覺淺,隻是在網上看過勝芳相關燈品,這次到勝芳見到勝芳花燈協會會長牛俊啟老師,牛會長告訴我,那網上的燈品不是勝芳自己的獨特産品,勝芳燈品以小巧為特色,傳統燈品有鴨子燈、鴨子馱樓、鴨子馱笙、鴨子卧籃、漁燈、蝦燈、蟹燈、小車燈、羊羔燈、獅子狗燈、八戒燈、荷花燈、西瓜燈、蝈蝈白菜燈、蠍子葫蘆燈、龍鳳燈、麒麟燈、十二生肖燈、宮燈、走馬燈、什錦燈、亭台樓閣燈、神佛燈、傳說人物燈等等,其中鴨子燈最普遍,是水鄉特色燈,也是勝芳花燈的精品。而且是民俗生活中重要象征物,勝芳人有正月娘家給出嫁姑娘及外甥送燈的習俗,一來祝福晚輩,二來乞求添丁進口。當地民謠有:“頭年鴨,二年瓜、三年小車拉”。意思是姑娘出嫁後頭年的正月十三娘家人給她送去一盞鴨子燈,正月十五晚上将燈壓在床席下,取其“壓子”之意。如果後來有幸懷孕得子,次年就送瓜燈,祝賀瓜熟蒂落,喜獲人口豐收。第三年送小車燈,既是孩子的玩物,也寓金銀滿車的祝願。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3

勝芳除了元宵燈會外,七月十五的河燈會也有着久遠傳統。七月十五是勝芳的重要節日,除了寺廟舉行盂蘭盆會,放焰口外,唱戲酬神外,人們還要在鎮内的中心河道上放河燈。傳統河燈多為荷花燈,用蠟紙為底,上面為粉色荷花,中間有小蠟燭,點燃後,有小船放入河中。放燈小船一般三人,一人持篙撐船,二人在船上放燈。幾十隻小船排隊順河而行,船與船間隔30米左右,人們一路放下去,漂浮的河燈将十五裡河道裝扮成蜿蜒的彩龍,成為吸引兩岸百姓的中元勝景。我們在七月十四晚上到了崔莊子,在這裡吃晚飯,飯未竟就聽到炮響,原來河燈已經開放了。我們忙着跑到河邊,之間對岸已經放下了無數彩燈,河面上有兩條彩色小船,船上有民樂演奏,當然吹出的都是當今流行的曲調。彩船來到岸邊,因為船體小,上面又有樂隊,所以能上去的人不多,我有幸在船上小夥子的幫助下爬上船,站在船尾部。接着船遊蕩到河道中間,在河上看河邊又是别樣感覺。一會兒岸上放起了禮花,禮花與河面的彩燈相印成趣。我忙不叠地拍照,但由于距離與光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技術),拍的照片不大理想。在彩船上我們見到旁邊放燈的小船,拍下了幾個珍貴的鏡頭。當然,這裡的河燈是由崔莊子村委組織的,河燈是塑料電池燈,觀看效果沒有問題,而且可在事後回收,衛生環保,也不失為傳統民俗的新創意。當然與傳統祭祀中放走河燈的心願不大協調。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用傳統玉米葉子作的小河燈,讓老百姓自己在河中燃放,比較來說,這樣更近人情。在回去的路上,我們也見到路邊有人在燒紙錢給亡人,對亡靈的祭祀是中元節的核心,娛樂成分在傳統民俗中有,但是它是從屬的部分,今天強調觀賞的娛樂是當代的新變。值得一說的勝芳還有一種螃蟹燈,這裡是水鄉,這季節螃蟹特别多,螃蟹喜光,人們用燈照見螃蟹後,就将荷花燈粘在螃蟹背上,讓其自由行走,别具一格的螃蟹托燈,成為中元又一奇景。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4

三寺兩庵十八廟

勝芳鎮不大,曆史久,人員雜,雖有八大家之說,那是就在花會中影響說的,他們是花會的主要組織者與支持者,也有張家大院與王家大院等殷實富戶,但宗族勢力不明顯,在勝芳起作用的力量應該是行會與寺廟觀堂與各種道門。據說勝芳有多少座廟就有多少道會,72道會就有72座廟。通常的說法是“三寺兩庵十八廟”,三寺是東大寺、北大寺、石溝大寺,三寺今均毀棄。兩庵是如意庵、海月庵,前者已拆除。十八廟有:玉皇廟、老母廟、七神廟、關帝廟、财神廟、娘娘廟(天後宮)、孔廟、螞蚱神廟(八蠟廟)、龍王廟、玄帝廟、八神廟、藥王廟、火神廟、三官廟、東西土地、東西牆裡廟。這是就勝芳傳統廟宇說的,其實勝芳還有建于金元時期的清真寺以及20世紀初年建立的天主堂。據說當年天主教會在傳教初期,“誰入教就給誰四塊大洋”,這對衣食無着的窮人很有吸引力,他們很快領款受洗。當時有流傳一句順口溜:“為什麼要入教,為了四塊北洋造,兩塊量小米,兩塊買山藥,吃完再跟神父要,神父要不給,我就來退教”。勝芳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在市鎮中很有影響。在經曆了近百年的變化後,寺廟觀堂明顯減少,但這裡宗教信仰場所仍然比别處為多。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民間教門散布鎮中,呈現信仰多元共存的狀态。

我在兩次勝芳之行中,都被帶去參觀正在最後完工的大悲禅寺,這座寺廟屬于恢複重建,它以北大寺為原型,但從目前規制看,有着今天人的理解。大悲寺占地廣闊,氣勢雄偉,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數十米高的漢白玉觀音像,這在國内寺廟中十分少見。寺廟建設屬于民間集資,有蔡姓夫婦是當地鋼廠老闆,他們捐資達2千萬元。在觀音像底座刻四周有二十四孝圖,這遭到衆多專家诟病。我倒覺得這正是民間文化特性所在,它利用這樣的宗教場所來進行道德教化,并不考慮是否有儒佛的不同,這種局部的文化混同符合民間的思想邏輯。因為這座宏大的寺院它坐落在勝芳這片民俗的土地上,自然要考慮百姓的需要,所以它有些世俗面相無可厚非。現在大悲寺還隻是建築,基本上還沒有人文活動。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我們進入鎮内民俗世界,在民俗現場獲得特别的感受。早飯後,我們乘車到鎮上的玉皇廟街觀音堂觀看焰口演奏。觀音堂是座很小的庵堂,庵堂内的佛像據說很古老。北派焰口音樂會的鑼鼓等就擺在堂前,幾位老師傅翻開寫有“焰口”的歌冊,裡面标明是北派焰口。老人就着笙笛等音樂演唱焰口。聽了一陣焰口,看見小廣場橫幅上有盂蘭聖會字樣,那裡有婦女的舞蹈,旁邊搭席棚内是舍飯的攤子,一些人正有滋味的享受着。

接着我們被領到七神廟街,在火神廟旁有一個道教的太上門,火神廟舊址在,平時不開門,隻是六月二十三請火神時才開門。而旁邊的太上門是我們今天重點關注之地。那裡已經有十來位中老年婦女與兩位年近八十男性老人,他們是叔侄二人,不過侄子比伯大兩歲,而且看起來精神也更好,唱腔也好。他們今天要唱寶卷,有好幾本複印的十王寶卷,大家由老伯領着照着本子念唱。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5

寶卷講的都是勸善内容,太上門供奉的主神是太上老君,旁邊有一位觀音菩薩。神龛下有地藏菩薩。唱誦寶卷時,先普請過去未來羅漢聖僧、普天星鬥、日月三光、頂上娘娘、王母娘娘、眼光娘娘、注生娘娘、催生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東嶽天齊仁生大帝、十殿閻羅同來赴會。然後開唱:“十王卷,展放開,奧妙無窮,宣寶卷”等。宣卷時敲着木魚,還有鼓钹、銅鈴等樂器伴奏。唱腔曼妙可聽。我跟着學唱一段,大媽熱情地給我指引唱詞。

我們第二次到太上門時,還聽了老者給我們特别演唱的太平歌詞,還有一段調侃尼姑的小調,幽默可笑。老人應我們所請念了一段當地求雨的歌謠,老人口齒清晰,語詞樸素直白。旁邊老人說,這是“童謠”。這位老人一般盤腿而坐,有時也放松一下,但我将相機對着他時,他馬上調整姿勢,看來這是一位有鏡頭感的老人。中午太上門的主持,要留我們吃飯,被帶隊的王老師婉辭。

我們回到賓館吃飯,飯後又回到鎮内。到北音樂觀看敬五道神的演奏。五道神廟在馬姓人家供奉,門口有一面大旗上書“五道聖會”,屬于道教系統。五道神像是一個将軍模樣,神像上方文字為“查善惡”。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來念唱寶卷的太上門諸位,她們來時,先向神像行禮,然後落座,主家十分客氣地給她們送毛巾與水。今天還會有音樂會來演奏。來參拜的人都會帶着禮物來。主家管飯。馬家出嫁的姐姐也回來幫忙。我們采訪了她。

後來我們就沒等到音樂會,因為要去看武術表演。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6

勝芳現象”值得關注

15日上午勝芳鎮政府、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文化遺産專委會、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産研究所、河北民俗文化協會等單位聯合召開了“中國傳統節日保護與勝芳古鎮文化建設學術研讨會”。各位專家都有體會,對勝芳的文化調研與建設、勝芳環境以旅遊規劃方向都受很好的建議,鎮領導出席靜聽。大家都有一個強烈感受,勝芳人很自在,很愉悅,勝芳的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水乳交融,他們的幸福指數比一般城裡人要高出許多。對于這樣一個經濟發達,而文化底蘊豐厚,文化形态多樣,社會和諧安定的古鎮,我們實在關注不夠,目前是研究者在工作,少有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勝芳今天的聲名與文化軟實力極不相稱,勝芳應該成為我們今天社會文化建設的樣闆。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7

勝芳是一座文化富礦,應該組織專門隊伍、對于勝芳的民生、民信、民藝、民間節日、儀禮等,進行深入調查,并提煉其與今天社會對接的文化形式與文化内涵。勝芳的文化品牌需要扶持,不需要打造,隻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各界真正重視,勝芳将不僅是霸州的勝芳、河北的勝芳,更應該是中國的勝芳與世界的勝芳,這是我在研讨會總結時說的幾句話,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語。

我期待着勝芳的明天,當然我也願意為勝芳鼓與呼。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8

原文作于2011年,選自《勝芳古鎮文集》(二)

蕭放勝芳現象(蕭放勝芳現象)9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與民俗研究所所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分會會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