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你知道為什麼立冬要吃餃子嗎
餃子原叫“嬌耳”,相傳是我國的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了。有關他“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張仲景,南陽糧東人,著有家喻戶曉的《傷寒雜病論》,被世人稱為醫聖。東漢時期,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一職,訪病施藥,大堂行醫,經常為百姓去疾醫病。有一年瘟疫爆發,盛行于世,他在衙門門口架起大鍋,為百姓熬藥治病,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在熟悉的家鄉小道上,看到的場景不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而是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到潰爛了。作為醫者,看到此番場景,張仲景心裡非常難受,于是決定救治這些可憐的窮苦百姓。張仲景讓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架棚,在冬至這一天架起大鍋,把羊肉跟各種驅寒的食材以及辣椒搗碎包在面皮裡,包成耳朵的形狀,人們把它稱為”嬌耳”,還為每人盛上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耳朵形狀的“嬌耳”、喝了熱氣滾滾的“祛寒湯”後,耳朵真的凍傷就被治愈好了。
後來,人們每到冬至這一天就學着“嬌耳”的樣子,在面皮裡面包上自己喜歡的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為時刻謹記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