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錫和常州的問題主要圍繞在宜興方面,所以說明一下無錫為何選擇宜興
近年來無錫一直在緻力于錫澄一體化和錫宜一體化。而宜興作為無錫的一塊飛地一直成為錫宜一體化的牽絆。加之此前李小敏坦言蘇南地區的行政劃分有不合理的地方,我想李書記指的就是宜興這塊飛地吧。由此,我們難道就可以斷定當年無錫棄張家港而擇宜興就是一步錯棋嗎?我看未必。更有人指責無錫當年之所以沒有選擇張家港是嫌棄彼時的張家港(沙洲縣)是個窮地方,這個就更有理由為無錫正名了。
熟悉蘇南近代史的人們肯定知道1983年的那場行政劃分,即地改市。地改市的目的就是讓規模較大的城市帶動下面的縣。正如高考一樣,高校要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但是高校對生源也有着自己的門檻設置,如果成績不行,至少也要會跳個健美操吧。當時擺在無錫面前的是無錫縣、江陰縣、宜興縣、沙洲縣四選三。無錫縣是無錫市的附郭縣,這個是必須要選擇的。江陰在無錫的正北方,工業能力初見端倪,且江陰将會讓無錫列入沿江城市之林,也是必選項。如果考慮地域相連,那麼張家港是理所當然的要被無錫收入囊中的。不過,無錫終究還是在宜興和張家港之間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宜興。這個選擇既讓自己滿意,也讓蘇州滿意,但是讓西邊的常州、鎮江、南京都不十分滿意,這個以後細說。
如果可以四個都選享齊人之福是最好不過的。無錫棄張家港而擇宜興并不是張家港不如宜興,而是無錫需要宜興。況且彼時的張家港并不比宜興差。無錫需要宜興的什麼呢?雖然張家港也是沿江城市,但是無錫已經有了江陰了,沿江不是問題。雖然無錫南部也挨着太湖,但是湖岸線實在是太短了。如果把宜興收入囊中,那麼無錫的那曲《太湖美》才能唱得響亮,無錫的太湖明珠也戴的心安理得。無錫是一個有江有湖的城市。同理,無錫縣已經坐擁滬甯線了,争取到宜興就是坐擁甯杭線。無錫占據了兩個兩全其美。
無錫雖然是經濟強市,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沒有自己的鮮明特色,雖然同屬吳文化範疇,但是在蘇州面前就顯得不值一提了,我想無錫的知名度不及蘇州也有這個原因吧。在文化方面,宜興能給張家港所不能給的。宜興是陶的古都、教授之鄉、院士之鄉,宜興紫砂壺的知名度要甩開無錫惠山泥人幾條雙向八車道大街。無錫萬達文旅城的地标性雕塑就采用的宜興紫砂壺。
宜興的土地面積是張家港的兩倍大。在蘇南地區,土地面積将會為城市提升不可估量的價值。雖然宜興有相當一部分的土地的附加值不算高,即丘陵高山地帶。但是随着經濟的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試問張家港有幾座山?幾條河?宜興的養老産業和健康産業就是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環境。
無錫選擇宜興還是對常州的一次截胡。無錫選擇張家港必然使得蘇州受挫,但是未必讓自己更為強大。不過選擇了宜興則是讓常州受挫。宜興自古以來就是常州的地盤。這次落入無錫之手有三點不愉快。第一,常州對太湖的占有将少的可憐,僅有幾公裡的湖岸線。第二,宜興作為常州戰略腹地的價值要遠遠高于溧陽和金壇。第三,無錫将宜興納入“版圖”将攔斷常州和浙江的直接聯系。有了宜興,無錫将是雞鳴三省的節點城市。
1983年的這次行政劃分讓常州最為受傷,曾經常州府的八邑有江陰、無錫、金匮、荊溪、宜興、靖江六個縣給無錫和泰州給瓜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