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牛皮吹破的Intel,與出生即被閹割的接口
2009年9月,當Intel方面在IDF上高調公布了名為“Light Peak”的這項新技術時,整個業界都着實為他們的“腦洞”而震驚。
“Light Peak”是什麼?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基于光信号、能夠用一根線纜同時實現高清顯示 數據傳輸兩大功能,并且帶寬高達十萬兆(100Gbps)的次時代PC傳輸接口。
要知道這可是2009年,當時USB 3.0規範都才剛剛宣布不到一年,其5Gbps的帶寬就已經讓習慣了USB2.0僅0.48Gbps蝸牛般速度的消費者大呼“次時代體驗”了。所以在當時Intel突然公布了一個比USB 3.0還快20倍的新接口标準後,很快也引發了諸多的關注。
正因如此,在震驚完了後,許多PC廠商也慢慢回過味來。這一看似指标吓死人的“Light Peak”,或許壓根就是個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實現不了的空中樓閣,Intel這波可能是在吹牛。
事實證明,這樣的判斷是對的。因為就在短短兩年後,随着“Light Peak”因為研發過程不順利、而多次遭到“閹割”後,最終迎來的并不是什麼帶寬高達十萬兆的神奇技術,而是一款基于傳統電線傳輸設計、帶寬縮水到最初的1/10,但又額外加上了10W供電能力的“三合一接口”。而它的名稱就叫Thunderbolt,也就是“雷電”。
它曾是“貴族設備”的專屬,但也确實有自己的底氣
雖然雷電接口有着“發布前就先被閹割”這樣的黑曆史,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其剛剛誕生的那幾年,雷電接口的确很快就征服了一衆專業用戶,并被公認為是頂級工作站、高端電腦的“必備”。同時,也隻有這類設備才能用得起的“貴族接口”。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雷電接口确實帶寬大、功能多,而且還有些特殊的“花活”。
首先,它擁有10Gbps的初始帶寬,後續随着版本更新還快速提升到了20Gbps(雷電2)、40Gbps(雷電3、雷電4)。
其次,雷電接口從底層上來說采用了PCIE的通信邏輯,這就使得它可以接駁一些非常特殊的外設。比如讓輕薄本外接顯卡擴展塢,從而實現3D渲染性能的大幅提升,同時兼顧通勤時的輕薄與工作時的高性能。
又比如,雷電接口還支持“菊花鍊”連接形式,也就是隻占用電腦的一個接口,就同時串聯包括顯卡、外接硬盤、多台顯示器等一大批設備。這樣一來,電腦本身就可以做得相當輕薄,而不需要在機身上預留形狀、功能各異的各類接口。
再加上,雷電接口的底層還與DisplayPort顯示輸出接口完全兼容,而與主要“為電視而生”的HDMI相比,DisplayPort天生就具備更高色深、更廣可變刷新率範圍等,一系列對專業圖像應用(當然也包括發燒級遊戲)更有利的技術特性。所以使用雷電接口連接顯示器時,輸出的圖像質量理論上也能達到目前的頂尖水平,更适合專業人士和發燒級遊戲玩家。
最後,從雷電3開始,雷電接口還大幅強化了供電能力。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電腦、外設,開始采用“僅有雷電接口”的設計。畢竟100W(甚至更高)的功率輸出,就意味着如今雷電接口在驅動磁盤陣列盒、外接顯示器等設備時,甚至已經不再需要額外的電源了。這無疑能夠大幅簡化使用體驗,也讓早早用上雷電接口、習慣了雷電接口外設的用戶,切實感受到它的先進與“優雅”。
但競争對手的進步,已經讓雷電的優勢越來越小
盡管前面我們列舉了雷電接口自誕生以來,在技術、用戶體驗上的諸多優勢。但客觀來說,以上的這些優勢在最近這一兩年時間裡,卻正在被快速追平、甚至是被超越。
2022年10月底,也就是近日,Intel方面發布了“下一代雷電接口”的技術預覽信息。其中顯示,尚未發布的這個最新版雷電接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些技術特點。
雙向傳輸帶寬80Gbps,同時支持上行120Gbps、下行40Gbps的非對稱模式(以更好地應對某些菊花鍊設備)。
兼容最新的DisplayPort 2.1視頻輸出協議,支持最高8K、120Hz的視頻傳輸。
在PCIE的通信速率上進行了翻番,能夠更好地帶動高端的外置顯卡擴展塢,降低性能損失。
可兼容最長1米的現款雷電4數據線,如果需要更長的傳輸距離、則線材可能需要升級(比如換用帶有内置功放電路的新款有源線)。
發現什麼了嗎?沒錯,除了最後一條的線材兼容性特征外,這個尚未正式發布的“下一代雷電标準”,在絕大多數關鍵技術指标上,其實已經與前段時間正式發布的USB4 V2标準幾乎完全一緻。
但問題在于,雷電标準是由Intel主導的,因此在實際的商業運用中,相關控制芯片、産品授權等都掌握在Intel手中。相比之下,USB4 V2标準不僅“正式化”的時間更早、生态也更加開放。
比如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往搭載AMD芯片的PC因為不支持雷電接口,所以難以實現外接顯卡功能,但現在因為AMD的最新平台也整合了USB4控制器,所以哪怕Intel不樂意,也攔不住将有越來越多使用AMD平台的筆記本電腦一樣也能“菊花鍊”、一樣也能外接顯卡塢、一樣也具備單線供電能力。
更進一步地說,由于USB-IF本身在USB4 V2接口規範裡整合了更多的分支技術,這就使得USB4 V2不僅“來得更早”,而且在某些關鍵的技術指标上,甚至還遠遠超過了“下一代雷電”。
比如在供電能力上,最新的USB快充标準就能支持到高達240W的供電,遠高于雷電接口默認情況下100W功率上限。當然,有些PC廠商會自行“魔改”雷電的接口定義,使得其具備180W、230W,甚至300多W的供電能力。但那畢竟不是Intel的官方标準,無法代表雷電接口現有的公版技術水平。
結語:雷電已然過時?話暫時還不能這麼說
總的來說,随着USB标準最近這兩年的“幡然悔悟”,最新的USB4 V2在很多方面都已經趕超了雷電接口,同時其在商業化進程、生态鍊廣度方面,相比雷電也有着顯著的優勢。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雷電已經不複當年的榮光,曾經的“貴族接口”已經到了理應退位的時刻呢?
至少從目前來看,暫時還不能這麼說。
因為USB4 V2雖然官方規格非常好看,但衆所周知USB生态一向是相對松散的,其諸多先進的官方技術規格,真正到了産品上就未必會被徹底落實。說得直白一點,也就是假如電腦廠商未來在USB接口上搞一些“偷工減料”的操作,那麼USB-IF方面其實是沒什麼辦法去管的。
相比之下,由Intel主導的雷電标準雖然成本高、授權費更貴,但确實也“貴有貴的道理”。因為Intel會對廠商嚴格要求,确保所有帶有雷電接口的設備、所有的雷電數據線,都必須是“滿血”的、品質優良的。而這一點,則恰恰是當前USB生态無法做到的事情。
正如英特爾客戶端計算組的總經理Jason Ziller所說的那樣,“當你使用一款雷電設備的時候,你知道它肯定會滿足規範裡包括的全部技術指标,但是如果你用了USB設備,可能就需要自己去搞清楚,它到底兼容哪幾種可選的行業規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