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陌生人和顔悅色,卻容易對親近的人心生不滿;明明是關心,話說出口卻成了指責……“為什麼對越親密的人脾氣越大?”不久前,這個話題一度登上熱搜,很多人感歎,自己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曾有觀點認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終其一生,我們都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别把生氣的臉擺給家人看,也别總是把壞脾氣展現給最親近的人。
伴侶之間的壞情緒
《非暴力溝通·兩性篇》一書中曾提到一個觀點:“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堅定而且自信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但也要懂得很好的說話技巧。”
但對于一些夫妻來說,做到這點或許沒那麼容易。
小方供職于某企業,在别人眼中性情溫和,但卻時常被老公扣上“不講道理”的帽子,“吵架都是因為一些小事,比如東西買貴了,沒用優惠券等等。”
一旦開啟争執模式,小方就開始評論另一半做得有多不好、自己有多失望,“他也特别倔,不會有什麼解釋,兩個人吵得人仰馬翻也沒解決問題。”
她經常會反省自己是否對另一半不夠包容,溝通方式是否存在問題,“吵到最後,不知道最初是為了什麼在吵。”
心理咨詢師楊琳瓊分析,潛意識中,我們知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會遭遇什麼,這個風險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這種親密關系不會因此而摧毀。
所以,正是因為安全,我們在親近的人面前也最容易不戴面具,卸下僞裝。然而,越親近的人之間情緒的擾動會更大,也越容易激發固有的互動模式,火氣一點就着。
情緒怎麼産生的?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王葵表示,人們往往認為,情緒是對于當下事件或者情境的直接反應,實情未必如此。
資料圖:荷花盛開。(圖文無關) 淩楠 攝
“在婚姻關系中,要認識到對方和你一樣是獨立的個體,不太可能和自己有完全相同的想法和觀念,也沒必要把對方變得和自己一樣。”王葵表示。
她提到,如果發現“不耐煩”的情緒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可以積極向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
楊琳瓊認為,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察覺,對“壞脾氣”及時喊停,比如可以來點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接下來,審視自己和對方的關系中存在的“爆發點”有哪些,進而探尋自己的内心需求,積極溝通,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也就是重塑關系模式。
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對家人、關系親近的朋友,我們要學會珍惜對方給予的包容,同時學會自省和溝通,督促自己成長。(應受訪者要求,小方為化名)
(中新網客戶端記者 上官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