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亞聖孟子就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無論選擇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最終目的都一樣,讓自己過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從而才會感到幸福。不管從事哪種工作,人們都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奔波,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才稱得上幸福呢?
在校讀書的學生認為,每次考試考出考成績就是幸福;職場拼搏之人認為,工作順利,被上司認可,得到升職的機會,就是一種幸福;老年人認為,兒孫繞膝,家庭和睦,自己能有個好身體,就是金錢也換不來的幸福。所以,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古人的幸福标準是什麼?就是今天介紹的“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
中國封建社會,盡管從明朝時期就有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但從整體上來看,屬于小農經濟,即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總體表現為男耕女織。與現代相比,古代科技發展落後,商業流通也無法比拟,達官貴族的生活水平,或許還比不上現在普通百姓,更不必說富裕之家,為何說“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是古人幸福的标準?
一、開江魚
所謂開江魚,并非某種魚的名字,而是寒冬過後,冰凍的江面開始慢慢融化,從大江大河裡捕撈上來的魚。冬天氣溫太低,江面結了厚厚的冰,漁民不适合捕魚,從而讓魚兒有了生存空間,正是長膘的好時節。經過幾個月的成長沉澱,原本體型較小的魚兒,也長大了不少,肉多鮮嫩,相比于其他季節的魚,開江魚的口味和營養價值都很高。
物質貧乏的古代,有錢人家可以每天吃開江魚,畢竟實力擺在那裡。但是,普通家庭和貧寒之家,一年能吃上幾次開江魚,就已經很滿足,即使以捕魚為生的漁夫,在打撈出開江魚後,首先想到的是拿到集市上賣掉換錢,然後購買糧食和衣物。所以,能經常吃開江魚的古人,往往都是家境不錯的,等同于現在的小康家庭,幸福指數相對較高。
二、下蛋雞
下蛋雞,在農村又被稱為老母雞,且不說遙遠的古代,就算三四十年前的農村,也很少有人舍得吃下蛋雞,原因不難理解。如果家中有幾個下蛋雞,能收獲一些雞蛋,碰到老人生病,或者孩子出生,這些雞蛋就可以起到大作用,與五谷雜糧相比,雞蛋的營養比較豐富,是不可或缺的補品,能夠代替排骨、豬肉等。
記得以前村民都不富裕,平時非常節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肉。每次家裡來親戚,孩子們都很高興,為了招待親戚,父母或許會把老母雞殺掉,然後炖了給親戚吃,孩子多少能吃點雞肉、喝點雞湯。因此,古代能經常吃下蛋雞的家庭,肯定是大戶人家,幸福程度可想而知。
三、回籠覺
如今的上班族,經常感歎道:“周末趕快到來吧,我都快累死了,平時連回籠覺都不敢睡。周末一定要睡個天昏地暗,手機關機,誰喊都不起床。”所謂回籠覺,是指睡醒後不起床,繼續任性地睡一會。許多人想不明白,古代除了做官之人需要按時上班,大部分古人不用上班,為何覺得睡個回籠覺就幸福呢?答案很簡單。
古人雖然不用朝九晚五去上班,但我們切勿忽略一個問題,對于以種地為生的古人來說,能不能養活一家老小,全憑家裡幾畝薄田,必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否則将會面臨餓肚子的困境。尤其是租種地主家的地,每年還要交租金,不努力肯定不行。古代農民不是不想睡回籠覺,而是生活的壓力,讓回籠覺成為奢望。
四、二房妻
顧名思義,在古代,二房妻指的是小妾。衆所周知,現在是一夫一妻制,而古代不同,是一妻多妾制度,也就是常說的三妻四妾。但是,如果一個男人家裡不富裕,住着破漏的茅草屋,收入勉強吃飽飯,一年到頭沒有積蓄,娶老婆都成問題,更别提納妾了,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古代什麼樣的人能夠娶二房呢?當然是地主之家,或者達官顯貴,他們有足夠的實力納妾。所以,古代若能娶二房妻,至少說明家庭條件不錯,幸福感高于一般人。時代不同,同樣的東西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不一樣,小編認為,一個人幸不幸福,外在條件是次要的,主要取決于内心的欲望和心态,心态好、欲望小的人,幸福指數必然不低,你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