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合力促脫貧

合力促脫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6:37:19

合力促脫貧?以智脫貧助“龍”騰——教育部定點幫扶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高質量脫貧紀實,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合力促脫貧?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合力促脫貧(以智脫貧助龍騰)1

合力促脫貧

以智脫貧助“龍”騰

——教育部定點幫扶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高質量脫貧紀實

本報記者 唐琪 周洪松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打赢教育脫貧攻堅戰典型報道

巍巍長城、莽莽燕山,這裡是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是全市最大的縣區、革命老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又曾是全市唯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曾長期困擾着這片土地。

這樣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經濟指标長期處于全省落後位置的國貧縣,卻在脫貧攻堅大潮中走出了一條後發趕超之路。其中的秘密,是青龍縣搶抓教育部定點幫扶的重要機遇,大力實施“以教興縣、以智脫貧”戰略,創建教育脫貧強縣,以全縣人口素質的全面提升,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斬斷緻貧“窮根”。

在教育部的幫扶下,青龍縣于2018年9月高質量脫貧,2019年剩餘貧困人口全部“清零”。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2元,比2015年增加4253元,增長55.4%。脫貧摘帽後,教育部繼續幫扶青龍做好防貧防返貧工作。近兩年,青龍縣在河北省扶貧成效考核中連續兩次進入“好”的行列,教育部也在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考核中連續兩年獲得“好”的等次。

頂層設計 集全“部”之力繪藍圖

教育部和青龍縣的淵源要從30多年前說起。1987年,河北省政府和國家教委在青龍縣開展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脫貧攻堅以來,根據新一輪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要求,青龍縣又被确定為教育部定點扶貧縣。

如何幫助這個底子薄、基礎差的山區縣擺脫貧困,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把定點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成立以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任組長,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任副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專門聽取青龍脫貧工作進展彙報,研究定點扶貧工作;建立了部内司局單位參與、四級教育行政部門聯動、京津冀教育行政部門協同、有關院校對口支援和選派幹部挂職的定點幫扶工作機制。

2018年12月,教育部在青龍召開定點扶貧工作推進會。陳寶生提出,要在定點扶貧縣種好政治“責任田”、改革“試驗田”、黨性修養“标杆田”、幹部成長“豐産田”、為民服務“良心田”。今年8月,陳寶生再赴青龍,實地驗收這“五塊田”的成果。面向新階段,他進一步提出新要求、新目标,要将鞏固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守好“五條線”——控辍保學防範線、義務教育保障線、教育質量控制線、鄉村振興支撐線、思政工作安全線,發揮教育更大的作用。

孫堯多次到青龍調研,幫助實施京津冀職業和成人教育對口幫扶青龍職業教育、農村學校“土操場”改造、營養餐計劃等項目,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翁鐵慧深入青龍一中、職教中心調研,幫助實施重點院校招收青龍貧困學生專項計劃;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鐘登華赴青龍二中實地考察教育部幫扶建設的美術教育中心、音樂教育中心,協調有關單位圍繞青龍縣教育信息化、科技扶貧和消費扶貧等工作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教育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教育部紀檢監察組組長吳道槐到青龍監督檢查脫貧攻堅主體責任落實情況,确保幫扶項目、資金落到實處、用到關鍵。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百姓院落,訪民生、問需求、謀對策,隻為貧困群衆過上好日子。此外,還有20餘個司局單位上百人次先後走進青龍,開展調研幫扶活動。

對教育部領導的親力親為,河北省副省長徐建培看在眼裡。在8月的教育部定點扶貧與職教扶貧工作座談會上,他動情地說:“教育部的扶貧是對青龍經濟社會全面的扶貧,從我們的幹部、群衆的眼神、話語當中就能感受到青龍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對教育部的濃厚感情。”

勠力同心 司局單位齊拾柴

如何充分發揮教育部的優勢開展定點扶貧?如何把各司局單位、院校等力量凝聚起來?教育在定點扶貧中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這是教育部黨組從一開始就思考的問題。

答案在實踐中顯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傾囊相助。通過整合教育部内司局單位、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學會等力量,形成定點扶貧幫扶合力,形成了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立體作戰的定點扶貧工作局面,打出了精準扶貧組合拳。教育部組織了30多個司局和直屬單位、70多所院校參與青龍定點扶貧工作,開展上百個幫扶專項工作和扶貧項目,形成一系列可複制可推廣的扶貧工作機制和幫扶模式,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果。

“兩年前這裡還是土操場,又處在窪地,一下雨,水能積到膝蓋,根本沒法用。”青龍縣婁杖子鎮寄宿制小學校長王志華告訴記者,“如今,在教育部的幫扶下,操場得到了改造,學校還建起了浴室、改造了旱廁,擁有了教師周轉宿舍樓,師生可以舒心教學,家長能夠放心務工。”

這是教育部幫扶青龍補齊學校基本條件薄弱短闆的一個縮影。教育部财務司會同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等單位,持續發力,開展教育扶貧工作;直接投入幫扶資金4000多萬元,專項資助40多所學校開展土操場改造項目,徹底終結了青龍縣鄉鎮學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曆史;今年又直接投入幫扶資金832萬元,專項資助10個鄉鎮中心公辦幼兒園改造項目,累計改造23個鄉鎮幼兒園,幫助青龍縣每個鄉鎮辦好一所公辦日托幼兒園。

教育部科技司則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脫貧攻堅中的獨特優勢,千方百計為青龍教育發展補短闆、強弱項;先後組織中國移動、阿裡巴巴、好未來、海康威視等企業到青龍開展公益捐贈,其中僅專遞課堂系統就達21套,幫助青龍實現了中小學專遞課堂全覆蓋,各類項目總價值超過2500萬元;協調中央電教館實施教研共同體協同提升項目,協調北京師範大學開展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不斷提高青龍師生教育信息化水平;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間,協調專家指導和幫助青龍教師參加線上集體備課、課例研讨等活動,有力地支撐了“停課不停學”工作開展。通過教育信息化的幫扶,青龍的教育正在“彎道超車”。

投資金、改硬件隻是一方面。“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教育部機關黨委協調推動司局單位黨組織與青龍基層支部結對,創新黨建引領新機制,加強青龍基層黨組織建設,幫助培訓基層幹部,為青龍基層黨建培訓了一支生力軍。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為例,學院兩個黨支部結對幫扶青龍教師發展中心黨支部,開展幫扶需求調研,策劃并逐步落實聯學聯建活動方案、捐贈圖書、期刊、設備等事宜;以黨建為引領,帶動青龍教師培訓工作上層次上水平,在相關培訓項目中向青龍傾斜3000餘個名額。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育部離退休幹部局發揮老同志獨特優勢,連續3年在青龍開展“銀齡園丁”系列活動,協調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基金會、紅燭基金會、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單位,開展愛心資助、教師培訓、社會捐贈等幫扶,僅去年以來就落實了24項具體幫扶項目。教育部經費監管中心送培到縣開展教育财務人員培訓,助力當地教育系統财務管理工作走向規範化、現代化。教育部機關黨委、職教所在青龍開展黨支部書記培訓班,近百名“領頭羊”集體“充電”。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織名師專家赴青龍進行“宣講行送教行”,為基層教師送去前沿教育教學經驗……

盡銳出戰 挂職幹部擔當創新

縣裡有需求、部裡有優勢,誰來當中間的“血管”?挂職幹部盡銳出戰。教育部先後有74名幹部在青龍挂職,脫貧攻堅以來,教育部人事司先後選派7批11名幹部到青龍挂職,他們一茬接着一茬幹、一錘接着一錘敲,撸起袖子加油幹。

2018年,青龍脫貧摘帽迎國檢期間,教育部挂職副縣長趙璇在分包的官場鄉住了整整兩個月,白天下村入戶、晚上回鄉開會總結,把工作一件件落實。朝夕相處間,他和青龍的幹部群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再回青龍,鄉親們還會熱情地擁抱他:“趙縣長,回來啦!”

2019年,挂職副縣長的接力棒傳給了來自教育部經費監管中心的李龍,他說:“部黨組的重視,各司局、各直屬單位、各高校的全力幫扶,是我們一線扶貧幹部的底氣,我們向青龍人民學習,把心沉在這裡,把時間和精力盯在這裡,把青春寫在青龍脫貧攻堅的大地上。”一年多來,他和離退休局肖峰、人事司喬善斌、科技司羅甯、基礎司陳培培4名挂職幹部一起,在教育扶貧、科技扶貧、消費扶貧和黨建扶貧等方面,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還有綜改司李德珺、财務司倪維宇和李天文、人事司王嘉偉等教育部年輕幹部,也曾奮戰在青龍脫貧攻堅一線。

龍潭村原本是位于青龍縣深山溝的貧困村,2015年,教育部年輕幹部董振華在這裡擔任第一書記,他與村幹部憑着一把鐮刀開發“寶山”拔“窮根”,精心謀劃出5條旅遊線路。2017年,這把鐮刀傳給了肖峰,他與村民一起挖掘曆史遺存、紅色文化,開發小米種植基地。兩任第一書記接力攻堅,龍潭村舊貌換新顔,駐龍潭村聯合工作隊也被評為河北省脫貧攻堅獎先進集體。

“教育部挂職幹部真正融入了青龍。”青龍科技局局長劉友紅有感而發。在疫情防控物資緊張期間,李龍自掏腰包給包聯的官場鄉買了口罩、體溫槍、防護服;每一次入戶,他都會帶些面米糧油送給貧困戶。但是,挂職幹部們心裡清楚,點對點的物質幫助、幫銷農副産品,都是短期“輸血”。“輸血”很重要,但是從長遠計,還是要“造血”,幫助青龍把産業發展起來。

青龍是山區大縣,以種植林果為主,支柱産業闆栗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但由于缺少科技支撐和産業規劃,産業發展面臨産量低、缺少深加工、品牌價值和産品附加值低等問題。

怎麼解決?挂職幹部借助教育部的高校學科和科技優勢,對接多所院校參與青龍縣的脫貧攻堅專項和産業項目實施。圍繞青龍縣“八大富民産業”,重點協調北京化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等高校,深入開展産學研合作項目,為産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為了對青龍闆栗産業形成體系支撐,今年,他們又協調河北科技師範學院與青龍縣聯合申報教育部闆栗工程研究中心,圍繞闆栗産業開展品種選育、高效栽培、加工利用等研究,示範推廣闆栗新品種、新技術,打造産業持續發展的共同體,把闆栗培育為滿鄉百姓的“緻富金果”。如今,因地制宜的林果産業基本幫農民實現“人均3畝果、收入6000元”,又不影響勞動力外出務工,實現産業增收和就業增收兩不誤。

生産端的問題解決了,還要解決銷售的難題。怎麼幫青龍企業打開銷售渠道、打造自有品牌?有沒有可能把優質的青龍農副産品包裝起來、對接出去,未來長期不愁銷路?

挂職幹部們積極開展消費扶貧,構建了農校對接機制。先後赴北京師範大學等5所高校後勤處調研,摸清青龍農産品進入高校的渠道和方式。在教育部規建中心、北京高校直供平台的幫助下,打通了青龍農副産品進入北京高校的渠道,幫助中紅三融肉雞、在旗粘豆包等适合高校的産品走進高校食堂,銷售2000多萬元。同時,協調教育部機關服務中心,将青龍桃林山泉作為教育部機關及直屬單位的日常用水。他們還推動青龍的農産品進入國務院“扶貧832”銷售平台、教育部綠色供應鍊平台、阿裡巴巴淘寶網平台、人民網人民優選平台、國鐵集團高鐵商城等銷售平台,幫助青龍農副産品建立長期穩定銷售渠道,促進“龍頭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戶”的扶貧模式良性發展,幫助貧困戶在扶貧産業的帶動下長久脫貧。

“教育部在青龍挂職的這幫年輕人,思想進步、作風紮實、扶貧成效顯著,獲得各單位一緻好評。”青龍縣委書記霍春利這樣評價,“從他們身上也看到,教育部整個的作風硬、工作實,這樣的扶貧幹部,我們希望多派一些來!”

穩紮穩打 青龍人民脫貧奔小康

作為秦皇島市唯一的原國定貧困縣,青龍曾有貧困村14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3431戶67362人。再看今日青龍,“全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加身;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模式、五指山闆栗合作社“訂單生産”扶貧模式在全省推廣……

青龍取得今天的成績,是黨中央正确領導的結果,離不開教育部的大力幫扶,更是全縣幹部群衆苦幹實幹的成果。不論“輸血”還是“造血”,從扶貧到振興,最終要靠青龍人勤勞的雙手和強大的内生動力。這些年,青龍縣委、縣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統攬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實施“十大脫貧工程”,脫貧攻堅尤其是教育扶貧方面成效明顯。

“過去職校招生多難?每招來一個那都要給老師記一大功咧!現在可不一樣,1500個名額滿滿當當,還有不少家長追着報名!”說起今年的招生情況,青龍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校長何占仕眉飛色舞。曾經,當地中職學校招生老大難、招來“沒法管”、畢業沒出路,教師們也很難提起幹勁。一提起過去,何占仕就直搖頭。如今,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幫扶下,青龍職業教育大有改觀。青龍縣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教育,霍春利認為,鄉村振興主要靠教育、靠人才,“不是幾個頂尖人才,而是一大批人才”。在縣委、縣政府帶領下,青龍把握教育部定點扶貧機遇,主導實施“以教興縣、以智脫貧”戰略,提出“基礎教育抓提升、職業教育創品牌、成人教育抓培訓”的思路。

青龍發展的需要就是教育部的幫扶動力。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重要論述,找準青龍短闆,堅持職業教育特色鮮明、高中教育提質增效、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思路,統籌規劃指導青龍縣教育事業發展。

職教方面,教育部職教所幫助青龍制定了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教育部職成司組織20多所院校對口幫扶縣職教中心,打造汽修、學前等核心專業,并實施中高職聯合培養、校企訂單式培養,幫其實現“升學有路、就業有崗、緻富有方”,青龍職教中心的教師和學生今年在國家級、省級職業技能大賽上頻頻獲獎,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協調實施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程、國家開放大學教育精準扶貧工程、鄉村振興在線培訓等,今年以來為青龍縣基層幹部開展培訓5000餘人次,培訓農村技術人員2萬餘人次。其中,幫扶青龍縣建設農村三支隊伍的做法,已經成為河北省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典型。

在教育部基礎司和全國資助中心的支持幫扶下,青龍的教育扶貧堅持不落一人,全面加強控辍保學力度,“依法、行政、資助、質量、情感”五法控辍被中國學生資助網推廣,義務教育階段除身體原因外無辍學學生。全縣精準落實“兩免一補”“三免一助”資助政策,2016年以來共資助貧困學生96166人次、5985萬元,資助覆蓋率100%。“雨露計劃”資助8965人、1388.6萬元,“泛海助學計劃”資助730人、307.7萬元,為1902名家庭貧困大學生申辦助學貸款1505.3萬元。

走進青龍的校園,教育部定點幫扶帶來的改變随處可見。記者一行在青龍縣第二中學看到,得益于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捐助的“教育信息化2.0公益項目”,疫情期間,該校的教學沒有受到影響,高考捷報頻傳。老校長呂鳳樓快60歲了,但幹勁十足、眼裡有光:“教育人就想盡自己努力給教育做點事兒,現在看到咱們青龍在教育部的幫扶下,學校條件好了、學習氛圍好了、普通學生有希望了,真是比給錢還要好!”

如今,全縣控辍保學成果不斷鞏固,辦學條件不斷改善,鄉村師資在“特崗計劃”“國培計劃”“紅燭培訓”等支持下不斷提升,既奠定了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變的教育和人才基礎,也為山區貧困縣縣域教育發展提供了“青龍樣闆”。青龍縣已甩掉貧困的沉重包袱,蓄勢騰飛。有教育的助力,這條青龍會飛得更高、更遠!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