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龍其實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兒子各有不同,這些上古的神獸在中國的曆史上一度發揮了重大的意義,滿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好奇心。
在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主要就是指同一個父親所生的不同兒子,性格秉性也各不相同。
除了因為龍子後天養成的性格外,九個龍子不相同的原因還與它們的母親相關。
但是你知道嗎?我們來看看他們分别是誰吧!
首先,龍的大兒子叫囚牛,原型是牛,牛頭龍身,喜歡音樂,所以在琴頭可以找到它。
傳說囚牛的母親是一頭牛,所以囚牛生下來也是牛的模樣。
在古代經典故事《對牛彈琴》中,牛無辜躺槍,從此背上了不懂音律的标簽。而囚牛這位龍與牛結合的産物,卻十分喜歡音律。作為東宮太子的他,對于政務不太感興趣,而是整日尋找美妙音樂,隻盼得哪天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明李東陽《記龍生九子》:“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老二睚眦(yá zì),身似豺狼,原型是狼,勇猛兇狠,所以在刀柄上經常可以看到它的樣子。
傳說睚眦的母親是一隻豺。
睚眦必報這個成語相比大家都聽過,睚眦這種神獸就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恩怨分明,絕不拖欠。因為睚眦代表的就是性格剛烈,勇敢善戰,所以常常被雕刻在兵器上以增加兵器的威力。
在中國成語中有睚眦必報、睚眦之忿、睚眦觸死等等。
老三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嘲風的母親是一種名叫猞猁[shē lì]的動物,它們喜歡獨居,善攀爬,常年居住在洞穴和縫隙中。
嘲風,不僅象征着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淵鑒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确(居)類書》:“龍生九子,……嘲風好險,形殿角上。”
老四蒲牢。蒲牢的母親是隻癞蛤蟆,所以他在兄弟間也是身形較小,且是出了名的膽小鬼。
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鲸魚。當鲸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吓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鲸魚形狀。敲鐘時,讓鲸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鲸,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魚擊蒲牢,辄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為鲸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别名。
老五狻猊(suān ní),狻猊的母親是一隻獅子,因為性格溫和,所以喜靜不喜動。喜歡盤坐在煙霧缭繞的地方,所以常被派去守門形狀似獅子。
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崃威武。
因此常常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佛教香爐,佛像等等地方,是一種瑞獸。
老六赑屃(bìxì),也叫做霸下,母親是一隻烏龜。力大無窮,喜歡 馱東西,經常馱着石碑走。
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着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馱着,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樣子似龜,喜歡負重,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他像極了勤勞樸實的中國人,老老實實的幹事業,勤勤懇懇的向前走,從不歇息,但是活的很有意義。
老七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母親是一隻老虎,曾為森林之王。
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天祿識餘·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
老八負屃(fùxì), 排行老八,負屃的母親是一條龍,所以負屃也是最像龍王的。
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内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稱絕。
負屃與六哥霸下關系很好,二人時常一起出沒,它們互相盤繞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老九螭吻(chīwěn),又名鸱尾、鸱吻,螭吻的母親是一條魚,所以他口潤嗓粗而好吞。傳說這種神獸是佛家的護法,有驅邪避兇的作用。
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竭魚’随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鸱的尾的吞脊獸構件。
唐代以後這種構件因為其形狀逐漸稱為鸱吻。
到了明清時期,大型的鸱吻多用于宮殿建設,又稱為“正吻”、“龍吻”。鸱尾常用作建築物上的吻獸,因此也成為吻獸的别稱。
《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 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這就是龍跟它快樂的一家。
有套書叫《東方有神獸》,它不僅包括了上面介紹的龍跟它的九個兒子,還有中國神話裡的各種神獸,比如大鵬,比如麒麟,比如朱雀,比如九尾狐,
讓孩子用這一套書了解我們中國神秘的動物文化再好不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