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家,卡爾納普的哲學思想。前面我們介紹了概念及其來源。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基于概念的科學體系是如何構造起來的。
今天我們要簡單介紹卡爾納普的代表作《世界的邏輯構造》,這本書裡面卡爾納普就提出,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真命題并加以次序安排;這個任務的實現首先是建立一個構造系統,也就是首先引進概念,然後确定這些概念的經驗聯系或者說結構關系。
科學系統就是一個基于概念的邏輯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是通過不斷構造出來的,這裡卡爾納普使用“構造”的意思是,這個概念體系是一個有層次結構和邏輯的系統,一切的概念都是從某些基本概念中逐步構造出來,從而産生了一個概念的系譜。
卡爾納普認為,在這個系統中,每個概念都能被還原為一些基本概念,就像在數學中,分數的概念可以還原為整數,比如3/7這個分數,可以還原為3和7這兩個整數一樣。
在科學的概念體系中,基本的概念是具有經驗基礎的,所以,基于這些基礎概念構造的這個體系是可靠的。這個邏輯構造的方式是之前羅素和懷特海在《數學原理》中提出的,稱之為“邏輯斯蒂”,也是現代數理邏輯的邏輯分析方法。羅素說這種邏輯構造的方法是一把有力的“奧康剃刀”,可以把一切不是由感覺材料構造出來,而僅僅是被設定,被推論出來的東西統統剃掉。因此,他說:“科學的哲學的最高準則是:凡是可能的地方,就要用邏輯構造代替推論出的存在物。”,而卡爾納普在《世界的邏輯構造》一開篇就引用了羅素這句話。
但是卡爾納普認為羅素還不夠徹底和完整,羅素隻涉及了對感官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分析,還沒有包括心理對象和精神對象的分析,所以卡爾納普把這種方法貫穿更加徹底,他試圖把一切知識對象都用這種方法構造到一個體系中,實現“科學統一”的目的。
有了這個基本的出發點,卡爾納普把認識的對象或者概念分為四類,在卡爾納普這裡,概念和對象可以通用,它們都是指向某個實在,所以,接下來,我說的對象也就是概念,這四類對象分别是:自我心理的對象;物理的對象、他人心理的對象、社會人文的對象,也是精神對象。這四類對象從低到高是有先後次序的,下一級對象是上一級對象的基礎,上一級對象可以還原為下一級對象,卡爾納普把 “自我心理的對象”作為整個構造系統的基礎,它又分為兩個部分:基本要素、基本關系。
基本要素就是原初經驗,也就是我們直接感知到的感官經驗,看到的顔色、聞到的氣味、聽到的聲音,觸摸到的觸感等等,這些是原初經驗,是最直接和真實的,是不經過任何其他中介被直接經驗到的東西。在哲學中稱之為“所予”,羅素稱之為“感覺材料”,它們就像一個個原子式的離散的感覺要素。但卡爾納普認為,并不存在原子式的單獨的感覺材料,我們直接經驗更像是一種“經驗流”,它們是以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出現的。
就像《大學》中說“如好色,如惡惡臭”一樣,不是我們先聞到了氣味,才感覺到臭,感覺和心理感受是同時發生的。但不管怎樣,這種直接的原初經驗就是系統的基本要素,是我們認知的起點。
有了基本要素,還需要通過基本關系把要素和要素關聯起來,這種要素關系是以原初經驗間的相似性記憶為基礎的。比如我們看到大海的藍色和天空的藍色,它們的顔色具有相似性,因為我們把這兩個經驗關聯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視覺和觸覺在時間和空間的幫助下,把由同一種感覺道構成的類稱為“官覺類”,并且通過“官覺類”,我們産生了“自我”的對象,由此進入“知覺的世界”,在知覺的世界,我們用“數量值”代替“官覺性質”,就進入了物理的世界。
在物理世界是各種狀态值或者說數量值,比如用光波的波長來代替我們感知到的各種顔色等等。物理學的世界是一個主體間化的世界,這裡已經脫離了主體的世界,我們可以對從無機物,有機物的所有物理對象的全部領域加以特征描述和構造,這裡我們所使用的對象就是物理的對象。
第三類是他人心理對象的構造,是借助表達關系把心理過程賦予一個他人的身體而構造出來的,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包括他人的語言表達和報道來構造他人的心理。就像“我的世界”是從“我的經驗”構造出來的,他人的世界是從他人的被構造的經驗中構造出來的。卡爾納普說,我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之間有一種主體間的配置關系,在我的對象系統和他人的對象系統中彼此主體間相互配置的那些對象的類被稱為“主體間的對象”,它們構成“主體間的世界”,這是真正的科學的領域,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每個自我心理對象都是獨特的,通過主體間的世界,我們形成了某種共識,這種共識是科學的基礎。
最後是精神對象的構造,卡爾納普認為,精神對象也是人們心理過程構造出來的,比如我們對美的感受,以及對權力的感受,都是我們精神對象的基礎。在這些最初的社會人文對象的基礎上,我們構造出了所有的社會人文領域對象,包括經濟、政治、法律、語言、藝術等等。卡爾納普指出,雖然精神對象是由心理的東西構造出來的,但是這決不意味着把他們“心理化”,因為社會人文對象已經構成了一個全新的對象領域。換句話說,精神對象之間也是由某種關系構造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心理對象。
總之, 卡爾納普在《世界的邏輯構造》中,從原初經驗間的相似性記憶這種基本關系出發,逐步推導、構造出各個等級、各個種類的對象,從自我心理對象,到物理對象,再到高級的他人心理對象,再到精神對象,構造出了一個系統完整,包括從人文到自然在内的所有知識的譜系。
卡爾納普認為,構造系統一方面把一切科學的對象,都納入了一個邏輯有序的體系中。另一面,也為科學和形而上學劃清了界限,因為在這個體系中,一切的對象都可以還原為基礎的直接經驗,而形而上學的概念是無法還原的。所以,卡爾納普把關于本質、心物和實在等問題歸為無意義的形而上學的問題。卡爾納普認為,形而上學是“超科學的理論形式”。形而上學的概念 “隻在傳統哲學中才有,在實際科學中是沒有的”。
好了,今天我們介紹了卡爾納普對認識對象的四種劃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長按點贊并關注我,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