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18:27:29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

石鼓文用字說明

李長枝著

古文字通假

許慎對假借的解釋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本無其字”,說的是字形,即語言中有某一個詞,但沒有造一個專字來代表它。

“依聲托事”,說的是字音字義,即依照聲音借一個同音字來寄托那個“本無其字”的詞的意義。因為這個同音字是借來的,所以稱為假借字。

譬如“繡弓待射”,石鼓文寫作“秀弓寺射”。

另有一種假借稱為通假或通借,就是本有其字,而在書寫時臨時借用别的同音字來代替本字。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2

石鼓文(先鋒本)(北宋拓) 各縱18.0厘米 橫10.4厘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3

【工】借用作功。(徐書鐘)通“功”。(《漢語大字典》)

【員】圓。後作“圓”。《淮南子》:“員者常轉。”

【之】通“諸”。通“志”。(《漢語大字典》)

【已】同“以”。 《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并起。”相當于“與”,猶言“等待”。王粲:“時不我已。”通“矣”。《燭之武退秦師》:“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寺】《吾車》“弓茲以寺”;《田車》“秀弓寺射”。寺之二例均用作待。(馬叙倫《石鼓文疏記》)通“持”。通“恃”。(《漢語大字典》)

【敺】同“驅”。通“妪”。養育。《管子》:“行敺養。”同“毆”。毆打;捶擊。《漢書》:“後數複敺傷郎。”假作“歐”。(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下同)

【其】通“期”。用作副詞表示反诘,相當于“豈”,“難道”。(《漢語大字典》)此字在《石鼓文》出現最多,計二十三字。

【射】同“榭”。通“謝”。通“麝”。(《漢語大字典》)照射。茅盾:“一片金黃色的太陽光斜射在書房的西窗上。”

【豜】三歲的野豬。泛指大豬、大獣。《詩》:“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蜀】假借為“獨”(獨)。(郭沫若《石鼓文研究》)

——以上始見于鼓文《吾車》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4

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厘米 橫14.5厘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5

【殹】(yì)句尾語氣詞,相當于“也”、“兮”。

【丞】與“承”相通。古籍中與“拯”相通。(徐書鐘)

【皮】通“彼”。《馬王堆漢墓帛書》:“故去皮取此。”

【澫】同“漫”。同“藕”。(《漢語大字典》)

【帛】通“白”。郭沫若謂“帛即是白,義出引申”。

【氐】通“低”。《漢書》:“封君皆氐首仰給焉。”與“低、抵、底”相通假。(徐書鐘)

【筵】郭昌宗、郭沫若釋作“盜”。強運開雲:“因此字從次(當為三點水),次是涎之古體,從竹,釋作筵。”

【又】石鼓文《汧殹》、《田車》、《吳人》之“又”,均用作“有”字。甲骨文雖然有“有”字,也往往以“又”為“有”。

【汗】上“汗”下“土”為“汗”之繁文。汗,通“旱”。(《漢語大字典》)

【隹】金文隹字讀作維、惟、唯。《石鼓文》承襲了這種用法。(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

【可】石鼓文以“可”為“何”。通“何”。《左傳》:“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同“歌”。(《漢語大字典》)

——以上始見于鼓文《汧殹》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6

石鼓文(中權本)(北宋拓) 各縱28.0厘米 橫14.5厘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左】輔佐;幫助。後作“佐”。《墨子》:“亟收諸雜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

【右】後作“佑”。幫助;保祐。《左傳》:“王右伯輿。”《漢書》:“是天反複右我漢國也。”

【原】“源”為後起字。司馬光:“臣聞澄其原則流清,固其本則末茂。”

【止】足;腳。後作“趾”。《儀禮》:“禦衽于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

【寫】同“瀉”。《周禮》:“以浍寫水。”

【秀】鼓文“秀弓寺射”,“秀”通“繡”。

【麋】通“眉”。 眉,指美女。蘇轼:“十眉環列坐生光。”通“湄”。《詩》:“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兔】月亮的别稱。楊模:“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鈎。”

【而】通“爾”,你。《記王忠肅公翺事》:“而翁長铨。

【迺】今作“乃”,在此釋“乃”釋“攸”均可。(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

——以上始見于鼓文《田車》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7

石鼓文(後勁本)(北宋拓) 各縱23.0厘米 橫14.3厘米,日本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骜】《廣韻》:“馬驕不馴也。”通“傲”。《莊子》:“碾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骜。”《呂氏春秋》:“士骜祿爵者,固輕其主。”

【宣】同“喧”。《蜀籁》:“炮火宣天。”

【牜尃】釋作“搏”。(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假作“博”。(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

【彳人亍】同“行”。(《漢語大字典》)

【徒】通“塗”(途),道路。《寡人之于國也》:“徒有餓殍而不知發。”

【趍】同“趨”。“趨”同“趣”。《韓非子》:“腓大于股,難以趍走。”“趣”通“趨”。《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潘迪據鄭氏說謂是“趣”字。徐書鐘先生有異議,但集聯時也用為“趣”。如“靜中趍無極,心之安可求。”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8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拓本

【迧】同“陳”。(《漢語大字典》)

【禽】後作“擒”。降服。曹操:“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捕獲、捉拿。《赤壁之戰》:“将軍禽操,宜在今日。”《逸周書》:“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

【允】通“駿”。(《漢語大字典》)

——以上始見于鼓文《銮車》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9

【霝】通“靈”(靈)。《馬王堆漢墓帛書》:“神得一以霝。”

【迄】據強運開說,可假借為“氣”(氣)。(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

【濟】同“霁”。《史記》:“乃命蔔筮,曰雨,曰濟。”

【洎】連詞,相當于“與”。王士祯:“得成都書洎新詩,諷詠之次,不覺移情。”

【囪】天窗。(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同“窗”。(《漢語大字典》)

【逮】右上部寫如小篆“雪”之下部,用為“歸”(歸)。集石鼓文楹聯,如秦文錦所輯前人之“流水四時鳴古樂,夕陽一角射歸舟”,王同柏之“惟有歸田樂,求如止水安”,吳稚晖之“角藝若不及,求道有同歸”等等。而“歸”又通“愧”。《戰國策》:“面目犁黑,狀有歸色。”複通“饋”。贈送,給予。《左傳》:“歸公乘馬。”

【楊】通“揚”。激揚。張壽卿:“春風無處不楊花。”

【或】封國;邦國。後作“國”。通“惑”。《戰國策》:“今大王與秦伐韓,而益近秦,臣甚或之。”《弈秋》:“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方】通“房”。房子。《墨子》:“五十步一方。”

——以上始見于鼓文《霝雨》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0

【猷】同“猶”(猶)。通“攸”。(《漢語大字典》)

【乍】俏麗。李日華:“俺那小姐啊,打扮的身兒乍。”同“詐”。韓愈:“夷言聽未慣,越俗循猶乍。”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中,“乍”字都用為“作”。

【辭】(辭,右偏旁作“司”),假作“司、詞”。

【帥,】通“率”,率領。《勾踐滅吳》:“寡君帥越國之衆以從君之師徒。”

【阪】通“反”,“反”同“返”。《列子》:“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卅】《金文編》作者容庚謂“卅世一字是也。”

【裡】通“裏”。馬緻遠:“命裡無時莫剛求。”通“理”。道理,常理。《銀雀山漢墓竹簡》:“九地之法,人請之裡也。”

【庸】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訓》:“薛氏作庸。”徐書鐘:“自從薛尚功首倡此解,一直為人們所采用,已牢不可破了。”

【箬】鼓文“亞箬其花”,吳廣霈雲“亞箬通沃若”,徐書鐘認為此說“甚可取”。故“箬”可用為“若”。如郭沫若集聯雲:“中囿夕陽花亞若,平原微雨草凄其。”

【左側為“憂”,右側上“文”下“土”】錢大昕釋作“優”,徐書鐘謂“借作憂。”

——以上始見于鼓文《作原》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1

【師】同“獅”。(《漢語大字典》)

【不】通“否”。《廉頗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

【具】同“俱”。《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復】(複)通“覆”。辛棄疾:“典冠舉衣以復韓侯。”《易》:“城復于隍,勿用師。”通“腹”。《睡虎地秦墓竹簡》:“甲到室即病復痛。”

——以上始見于鼓文《而師》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2

【瀞】段玉裁謂即今之“淨”字,徐書鐘謂釋作“靜”、釋作“清”。

【平】用同“評”。《警世通言》:“萬物要平個理。”

【嘉】借為“佳”。(據馬叙倫《石鼓文疏記》)

【永】通“詠”。《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

【申】通“神”。《馬王堆漢墓帛書》:“非其申不傷人也。”

【母】金文中“母”與“毋”不分而相通,石鼓文仍承其緒。古籍中二字通用,故“母”可用作“無”。無,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國也》:“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翰】“羽”字作“飛”。疑是“飛”(飛)之繁文。(吳大澂《說文古籀補》)釋作飛、翰是較易理解的。(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

——以上始見于鼓文《吾水》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3

【亟】愛。《列子》:“體将僵者,先亟犇佚。”程質清《石鼓文試讀》:“亟,愛也。”《方言》:“相敬愛為謂之亟。”假借為“極”(極)。(徐書鐘)

【夕】通“昔”。《史記》:“吳王不肖,有宿夕之憂,不敢自外,使喻其歡心。”

【敬】通“驚”(驚)。(《漢語大字典》)

【西】鳥類歇宿。後作“栖”。《敦煌曲子詞集》:“棹歌驚起亂西禽,女伴各歸南浦。”

【北】乖違;相背,後作“背”。《戰國策》:“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膑、吳起之兵也。”脊背。《睡虎地秦墓竹簡》:“某頭左角刃痏一所,北二所。”

【曾】通“增”。增加。《孟子》:“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層”。1、重疊。《淮南子》:“大廈曾加,拟于昆侖。”杜甫:“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2、高。江淹:“巡曾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驚。”

【受】授予,付給。後作“授”。《水浒全傳》:“待有功次,照名升賞,加受官爵。”

【高】各家所釋有異。徐書鐘謂“或借用為高、或厚”。

【寓】假借作“遇”。(徐書鐘)通“偶”。(《漢語大字典》)

——以上始見于鼓文《吳人》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4

點擊圖片,延伸閱讀!

【橐】中間之“石”換成“缶”,即石鼓文《汧水》章中一字。《說文段注》中,段玉裁謂《詩經》之“白茅包之”之“包”即此字。

【庸】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訓》:“薛氏作庸,或雲是遘字。”徐書鐘《石鼓文音義集釋》:“自從薛尚功首倡此解,一直為人們所采用,已牢不可破了。”

【豜】野豬。石鼓文寫作“豕肩”。

【汧】讀作qiān,有三義,其三為“漂”,此取漂浮義。

【孔】副詞。表示程度,相當于“甚”、“很”。《清史稿》:“軍務未竣,需材孔亟。”

【兔】月之别稱。楊模:“南訛莫認火西流,顧兔高懸略似鈎。”

【帛】石鼓文《汧殹》之“帛魚皪皪”,以“帛”為“白”。

【彤】《詩經》:“贻我彤管。”“彤”,紅色。此以“彤翰”代“彤管”。

【翰】筆毫;毛筆。潘嶽:“于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

【母】金文中,母與毋不分而相通。古籍中,毋與無通用,故母可用作無。吳昌碩将“母”字抹去兩點而用作“女”字,是大名家自我作古,往往為後人所效法。“女”,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所言之“女”,即“汝”。

石鼓文黃字怎麼寫(石鼓文用字說明)15

點擊圖片,閱讀原文!

【歸】(歸),王同柏、吳稚晖、吳昌碩、蕭退庵、陶博吾等,均以“逮”為“歸”,可能是與二字篆體相似有關。看來石鼓文書法有“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永】通“詠”。依一定腔調緩慢地誦吟。《書》:“詩言志,歌永言。”

【澫】同“漫”,同“藕”。見袖珍本《漢語大字典》760頁。

【嘉】借為“佳”。見馬叙倫《石鼓文疏記》。

【五】石鼓文無獨體“二、五”字,均與“日”組成合文,如《作原》章之“二日”、“五日”。

【洎】連詞,相當于“與”。王士祯:“得成都書洎新詩,諷詠之次,不覺移情。”

【射】同“榭”,通“謝”,通“麝”。(《漢語大字典》224頁)

【是】通“視”。用同“試”。

【真】通“填”。

【敬】通“驚”(驚)。——見袖珍本《漢語大字典》656頁

【王】通“旺”。通“往”。同“玉”。

【師】同“獅”。

【申】通“神”。《馬王堆漢墓帛書》:“非其申不傷人也。”

【簡】泛指書籍。蘇轼:“堆幾盡埃簡。”

【麋】通“眉”。1、眉毛。2、老。《北海相景君銘》:“不永麋壽。”

【五日】合文“五日”,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訓》釋作“晤”。《說文》:“晤,明也。”

【汗】通“旱”。

【人】通“仁”。《呂氏春秋》:“故君子責人則以人(仁),責己則以義。”

【小】通“少”。石鼓文無獨體“小”,而是與“魚”組成合文。

【乍】俏麗。李日華:“俺那小姐啊,打扮的身兒乍。”小篆前的古文字用為“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