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關于做人的感悟

論語關于做人的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2 02:59:43

#顔讀論語#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論語關于做人的感悟(一個人可以自私)1

上節課我們講了君子坦蕩蕩,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境界,沒有牽挂、沒有阻礙,能容下一切,也可以舍下一切。

坦蕩蕩,如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旭日東升,目及所緻一覽無餘、毫無遮蔽。他們如此簡單、至誠,和所有人交往都不炙熱、不冷漠。

所有人眼中的他也并無二樣,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誰都看得懂、猜得透。他們讓人放心、讓人安心,不會深受其害、苦受其擾。

坦蕩蕩不是沒有私心,而是私心也是人盡皆知。他們常常跟别人說說私心,讓自己透明,把握着自己的精神道德标準,笃定前行、自由自在。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是誰呢?周文王的大伯,當年周大王有三個兒子,老大就是泰伯,老二是虞仲,老三是季曆。季曆的大兒子叫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周大王感覺到殷商氣數已盡,想要推翻殷商,就把想法跟大兒子泰伯說了。因為按照禮法,泰伯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長子為大。

泰伯是個君子,心中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标準。他認為殷商雖然腐朽,但當時周隻是殷商的一個諸侯,不能忤逆犯上,他不願意去推翻殷商。

老爸一聽兒子不願意,心裡有些不高興,這叫志不同呀!當時姬昌已經長大,胸有大志,有勇有謀,大王料定姬昌将來一定會繼承自己,推翻殷商統一天下的志向。

于是就要把王位傳給姬昌的爸爸,就是自己三兒子季曆。要知道,這在當時按照祖宗禮法是不允許的,因為長子還在,而且英明仁德。怎麼能跨過長子,傳位給三子呢?

老爸為這事很是為難。老大泰伯和自己政見不和,不能傳位;老三季曆是合适的人選,但不合禮法。

泰伯看到了爸爸和三弟的難處,知道這件事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自己消失。于是連夜逃走了,再也沒有回來過。逃到最遠最遠人迹罕至的南方,隐名埋姓過着普通人的日子。

他的子孫後代生活的地方,後來武王統一天下之後才找到了泰伯的子孫血脈,封地吳國,就是現在的江蘇。而那時,已經是季曆、文王、武王三個朝代了。

泰伯心中有禮法,不願意接受父命推翻朝政。他也是孝悌之人,不能違背父命。你說有多難?結果,放下皇帝不做,一走了之。從古至今,能做到如此坦蕩的人沒有幾個。

大都江山美人都要,甚至為了江山,不惜手足相殘,弑父篡位。而泰伯卻能一走了之,一讓就是三代,甚至老百姓對此事一無所知。

做好事不留名,功名利祿全抛下,要的就是自己的至德、信仰。自己問心無愧,坦坦蕩蕩。

周朝是中國曆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足足八百年。八百年呀!你能想象嗎?第二長的是漢朝,是四百多年,僅僅是周朝的一半。唐朝約三百年,明朝三百年,清朝兩百多年。

可見周朝文化的厲害。

而中國文化其實就是周文化一脈相承下來的,後人再學也學不像、做不到了。可以讓泰伯放下皇帝不做的教育,你說該有多厲害?

周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不是法治,以德治國,以德配天。

所以孔子極其推崇周文化,在周公做了整理之後,由孔子傳承下來的。而泰伯就是孔子心中的第一聖人,他對自己的要求和所作所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依法治國的時候,法為大。隻要不違法,可以什麼都做,道德也就失去了底線。以德治國時,德就是底線。德不是别人要求的,是良心,是自我判斷,這是極難的做人标準。

我們說缺德,是說一個人不把别人利益放在眼裡,昧着良心做人做事。如果一個人把德和良心良知當做底線,就絕對不會違法了,這也是比法更高的标準。

孔子希望天下人都把德和禮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功名利祿。推崇泰伯,就是推崇這種至德的精神。泰伯如果看到後代、一代代迷失在名利場中,該有什麼樣的慨歎呢?恐怕隻剩下搖搖頭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